“感謝你們的調解,我們鄰里間的‘疙瘩’總算解開了。”7月22日,家住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青山社區的樊女士握住社區“近鄰幫幫團”成員王建萍的手,對其連連稱謝。在三明市三元區的街頭巷尾,活躍著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或走街串巷,細心收集居民們對于社區工作的看法,通過協商議事等方式,共同解決社區治理難點、堵點;或組建起普法工作隊、雷鋒車隊等“小分隊”,為居民提供普法、愛心接送等專業性服務,這就是為社區居民服務的“近鄰幫幫團”。(7月30日《福建日報》)
遠親不如近鄰。小區居民也好,鄉村鄰里也好,我們有困難,最先伸出援手的往往就是身邊的鄰居;同樣,鄰里之間有什么小摩擦,遇到化不開的心結,身邊德高望重的鄰居出來牽個線、搭個橋,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三明市三元區為了社區更加和諧,專門組建近鄰幫幫團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動廣大基層群眾參與基層治理,通過“近鄰懇談會”,打造“近鄰幫幫團”,為鄰里和諧、社會文明凝聚了“心力量”。
心病還須心藥醫。鄰里之間遇到問題,如果不及時化解,有時候矛盾會升級,弄不好會“較上了勁”,有時候從反反復復的口角糾紛升級到社會問題,自從社區委托老黨員志愿者組建了“近鄰幫幫團”之后,在老街坊老鄰居的努力下,慢慢解開原有的心結,最終消弭“矛盾淤積”。因為熱心居民、身邊好人、道德模范這些“近鄰幫幫團”團隊成員在群眾中都有一定的聲望,他們出現在矛盾化解現場,通過多樣性團隊談心服務,不僅全方位“知民意”,更能真心實意“紓民困”,將奉獻的溫暖傳遞給更多鄰里街坊。
建好“近鄰幫幫團”,更能匯聚文明“心力量”。當下,雖然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不斷開展,但是“近鄰幫幫團”志愿者隊伍卻并不多見。畢竟要解決“誰來幫”“幫什么”“怎么幫”的根本問題,“近鄰幫幫團”不僅要有十八般武藝,還要有“熱心人”。將認真幫助鄰居的熱心人召集在一起,讓他們常態化開展活動,才能將奉獻的溫暖傳遞給更多鄰里街坊,當好群眾身邊的“解鈴人”,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頻次,讓群眾身邊的文明“心力量”不斷遞增。比如,三元區已組建的93支“近鄰幫幫團”隊伍,隊伍中有各種行家里手2300余人,為地方有效解決訴求477件,服務群眾9496人。有力推動了基層和諧。
因此,要讓“近鄰幫幫團”更好成為社區文明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設隊伍、開展服務,都需要地方文明組織精心設計,精準推行、精細服務。這樣,才能讓群眾日常需求在鄰里互幫互助間得到更好幫助,為社會文明和諧貢獻更多“心力量”。(福州文明網 孫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