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地民俗博物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等紛紛大展拳腳,以豐富多元的體驗與互動方式,增強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煥發(fā)革命文物新光彩。比如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觀眾可以借助3D影像和VR技術“穿越”到烽火年代,拉近革命文物與人們的距離;比如北京、河北兩地聯合開展“重走趕考路 奮進新征程”——“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游徑貫通活動,帶動不可移動文物整體保護、利用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打造了革命文物系統(tǒng)保護的典型案例;又比如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精心打造的“花城紅圖:廣州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數字化展示應用系統(tǒng)”小程序正式上線,打造了廣州一體化的革命文物數據資源集群,開辟了革命文物數字化呈現與聚合化服務融于一體的新傳播模式,助力廣州紅色文化高質量發(fā)展。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對其加以保護利用,可以讓我們以更真實可感的形式,增進對革命文化的了解,進而從中汲取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振奮民族精神。
同時,各文物所在地也可以借由這些文物資源發(fā)展旅游產業(yè)助力當地鄉(xiāng)村振興。
寧德作為中央紅軍長征與中央革命根據地、陜北革命根據地等并存的全國八大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南方八省十五個游擊區(qū)之一,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土地。在閩東這片土地上,積淀了遍布全境、類型多樣的革命文物,其中不可移動的文物有164處,可移動的革命文物有605件(套)。擁有如此深厚的革命歷史文化底蘊和如此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面對當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新趨勢新階段,我們應當緊跟時代潮流,不斷開創(chuàng)閩東革命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讓閩東革命文物煥發(fā)新光彩
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做好革命文物的創(chuàng)新利用:要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各革命文物所在地要合理利用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將其建設成為富有特色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同時,不斷延長文化產業(yè)鏈,搭建政、產、學、研等多元主體跨界合作平臺,大力推進紅色旅游發(fā)展,促進其與鄉(xiāng)村旅游、生態(tài)旅游等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弘揚革命文物渠道:比如,在線下要優(yōu)化文物展館的展示場景,豐富展陳形式,定期推出主題突出、內涵豐富的專題展覽、故事分享等活動,提升展示與傳播效果;同時,持續(xù)完善革命文物數字資源數據庫,實現數字化管理、運營,推出云展覽、云講解、云演出等服務,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教育平臺,提升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閩東革命文物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因此我們要用心用情用力切實把閩東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弘揚閩東之光,煥發(fā)革命文物新光彩。(寧德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