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市三元區的街頭巷尾,活躍著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或走街串巷,細心收集居民們對于社區工作的看法,通過協商議事等方式,共同解決社區治理難點、堵點;或組建起普法工作隊、雷鋒車隊等“小分隊”,為居民提供普法、愛心接送等專業性服務……這便是全新組建的社區服務團隊——“近鄰幫幫團”。
近鄰幫幫團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確保基層治理更加科學、規范、有效。近年來,三明市三元區圍繞“發動廣大基層群眾參與基層治理”這一落腳點,順應群眾需求,全面推行“近鄰懇談會”、打造“近鄰幫幫團”,探索社區服務治理新模式。
“感謝你們的調解,我們鄰里間的‘疙瘩’總算解開了。”7月22日,家住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青山社區的樊女士握住社區“近鄰幫幫團”成員王建萍的手,對其連連稱謝。
幾個月前,鄭女士家的晾衣竿不慎掉落,把樓下樊女士家遮陽棚砸了一個洞,兩家因此“較上了勁”。雖經過私下多次調解,卻始終未達成協議,反反復復口角糾紛,讓原本和諧的鄰里關系變得緊張、疏遠。
得知情況后,社區委托老黨員、“近鄰幫幫團”成員王建萍參與調解。平日人緣甚佳的她憑借老街坊身份,耐心地從鄰里相處等多個方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得到了雙方的信任,慢慢解開了兩家人的心結。最終,雙方以共同承擔重新更換遮陽棚費用800元的結果,成功和解。
當下,雖然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不斷開展,但活動形式單一的傳統志愿服務仍存不少弊端:大多數普通群眾參與較少、活動服務時間連續性不強、群眾的日常需求難以得到及時服務……聚焦“誰來幫”“幫什么”“怎么幫”的根本問題,三元區組織各街道社區,廣泛凝聚熱心居民、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群眾力量,陸續組建起“近鄰幫幫團”團隊。發動鄰里力量,通過多樣性團隊服務、多元化志愿服務、多途徑管理服務,將近鄰懇談會成效從“知民意”延伸到“紓民困”,打造“全鏈條”式近鄰服務矩陣。
三元區白沙街道群二社區組建“近鄰幫幫團·王鏞服務隊”。
群二社區近鄰幫幫團·王鏞服務隊青年組組長魏宇軒,在社區孩子們中像“香餑餑”一樣搶手:他和幾位伙伴一起創立社區暑托班,陪著小朋友們一起學習、玩耍,深受他們喜愛。
“在‘幫幫團’里,不論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是上了年紀的老黨員們,大家都為著服務群眾的共同目標走到了一起。”見證了許許多多的熱心人一次次活躍在幫助居民們的街頭巷尾,魏宇軒十分感動,致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將奉獻的溫暖傳遞給更多鄰里街坊。
“之前群眾看著社區黨員干部干,現在黨員帶著群眾一起干,鄰里之間更和睦了。”省勞動模范、社區“近鄰幫幫團”負責人王鏞說,成立半年來,“幫幫團”已吸引了包括三明學院、三明醫學科技學院的高校學子,以及社區退休老黨員23人,服務群眾的意識得到提升,做法更加高效。“這樣的鄰里幫幫團,群眾喜歡,也愿意參與,干勁也更足了。”
截至目前,三元區已組建“近鄰幫幫團”隊伍93支,共建立人員信息庫2300余人,累計解決訴求477件,服務群眾9496人。認領解決群眾“微心愿”“微志愿”125項,解決路牙修繕、下水道堵塞、架空層清理等大小事100余件,并開展跳蚤市場、免費義診、愛心幫扶等形式多樣的“近鄰日”活動60余場次。
“在實際運作中,‘近鄰幫幫團’讓群眾日常需求在鄰里互幫互助間得到方便快捷、實實在在的幫助。”三元區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李艷紅表示,“社區居民參與熱情顯著提高,大家集思廣益,社區被建得更加宜居了。”(福建日報 羅昱倫 劉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