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共促
“喜喪事,慎簡辦,破除陳規倡新風;守條約,抓機遇,大步前進振興路……”夏日,走進永安市上坪鄉大進村的休閑公園,一塊村規民約牌十分醒目,順口溜式的村規民約,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宴請不跟風,酒席不鋪張,禮金不攀比;黨員要帶頭,干部要監督,村民要參與。”這份村規民約,道出了當地移風易俗的具體要求。
一份清晰明了、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約住了鄉間攀比斗闊、鋪張浪費的惡習,也約出了村民孝老愛親、和諧友愛的良好鄉風。
村規民約是開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的基礎保障。2023年,三明市委文明辦會同組織、民政部門聯合印發做好村規民約的通知,重點將彩禮標準、紅白喜事辦酒桌數等納入約束性舉措,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目前,全市1736個村已完成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
村規民約充實起來,移風易俗有章可循。三明市聯合18家部門成立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將文明婚喪嫁娶納入公共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法律條文推動形成規范,連續三年將高價彩禮整治工作納入市對縣精神文明建設績效考評和鄉村振興重點任務,推動42個問題突出的鄉鎮開展集中整治,培育打造30個典型示范鄉鎮,以點帶面全面鋪開。
“現在黨員、公職人員都明白,婚喪嫁娶要嚴于律己,帶頭扭轉不良風氣。”大田縣紀委的陳進法說。在女兒的婚事上,他帶頭落實婚禮從簡,不收彩禮、不辦女方酒席,贏得親友的稱贊。
大田縣通過制定《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實施細則》,落實黨員干部操辦婚喪事宜報備制度,引導機關黨員干部簽訂廉潔操辦婚嫁娶喜慶事宜承諾書4676份。
點面同頻
“陳舊陋習要摒棄,婚事新辦重禮儀,不送彩禮送保障,碳票也能當嫁妝……”近日,在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一場別開生面的“三明幸福家·新風進萬家”主題活動讓村莊熱鬧起來。
三明市婦聯組織“明姐姐故事會”巾幗宣講隊通過“擂茶+”、快板宣講,開展弘揚文明婚育新風、深化移風易俗工作交流分享,還按照本地喝擂茶的風俗習慣,在村婦聯執委家中建立“擂茶微家”,見縫插針地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庭院式宣傳,提倡婚事新辦簡辦,倡導新婚俗。
移風易俗有什么新內容?為什么要做?我們要怎么做?這些都是群眾關心的問題。
依托覆蓋全域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持續推動“五講四美宣講團”“后生仔宣講團”“明姐姐故事會”等宣講隊伍下沉一線開展理論宣講,以群眾聽得懂、能理解的方式,反復解讀移風易俗的含義和要求。2023年以來,全市累計開展各類主題宣講活動4000余場(次),涵蓋群眾近21萬人次。
不僅要講得勤,更要讓群眾喜歡聽。將優秀傳統文化內核與文藝作品相結合,創作情景劇快板《彩禮少了幸福多,文明風尚潤心田》、山歌《婚嫁新風進萬家移風易俗靠大家》等文藝作品,通過“三下鄉”“文化進萬家”等活動,讓移風易俗新風尚飛入尋常百姓家。
尤溪縣作為朱子理學發源地,以朱熹勸諭“子女婚嫁費用要隨家豐儉不鋪張”為核心,制作《人需為儒》《愛廉說》系列短視頻、“一鎮一孝廉之三明尤溪朱熹”等微電影、微視頻、動漫,在全網播放量10萬余次。
小故事,大道理;小作品,大情懷。理論宣講、文藝巡演、公益短片……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營造了移風易俗的濃厚氛圍。
內外兼修
5月19日,在三元區陳大鎮棕南村一處露營地,“鋼好遇見你——芳華綻放,青春有約”青年交友聯誼活動如期舉辦。伴著朦朧的夜色和清涼的夜風,青年們玩游戲、歌唱,在移風易俗新風尚下相識,尋覓姻緣。
以解決青年朋友面臨的圈子窄、工作忙、婚戀難等問題出發,靠前樹立婚事簡辦、移風易俗等文明理念,團市委創新推出“團團約吧”線上線下一體化青年婚戀交友平臺。
在三明,像這樣的活動近年來共開展7300余場,有力地推動“新婚尚”在青年群體中流行開來。
三明是本省首批地市級婚俗改革實驗區,通過努力打造景區式婚俗改革游覽點,強化對婚介與紅娘群體的監督管理,使婚俗文化與文明新風交織相融。
新婚俗成新時尚的當下,端莊盛大的集體婚禮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5月20日,沙縣區“東門·遇見愛”520系列活動在東門古街啟動,現場舉行金婚鑒證儀式和“愛在虬城·婚然天成”集體婚禮。在3對金婚老人獲得金婚證書后,金婚老人與工作人員共同為10對新人頒發了結婚證。新人身著精美的傳統中式禮服,在司儀的指引下,緩步走上紅毯、跨火盆、過馬鞍,行三拜禮、卻扇禮,共飲合巹酒,執剪結發制香囊……這樣的婚禮不僅杜絕鋪張浪費、攀比相爭,還能享受到滿滿的儀式感。
高價彩禮背后隱藏著老人養老、健康保障等隱性問題,通過找準切入點,把握里子的同時,給足新人面子,引導零彩禮、低彩禮。“不送彩禮送保障”,結婚時為父母購買養老保險,將破解高價彩禮問題與農村養老保障有機鏈接,樹立文明新風,為和諧家庭助力。這是新婚俗帶來的新變化。
移風易俗只有進行曲,沒有終止符。新風優俗,群眾的盼頭,新風正氣,淳樸民風在吹拂。(三明日報記者 徐爾文 通訊員 張毅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