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秀聲情并茂地講述鄉村振興故事。記者 陳麗 攝
7月4日,在翔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場“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主題宣講活動吸引了眾多村民的目光。作為翔安區“翔來講”思政教師宣講團的成員,同時也是“馬塘媳婦”的戴錦秀,以“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為主題,為村民們帶來了一場生動而深刻的宣講,將黨的創新理論送入尋常百姓家。
宣講現場,戴錦秀衣著樸素,卻精神飽滿,她從“肩挑使命,民族復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作為國家戰略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意義”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她指出,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而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世紀60年代初,馬塘村還是一個貧困落后的小山村,村民不到50人,‘有錢不借馬塘人,有女不嫁馬塘郎’的順口溜,就是當時村民生活困境的真實寫照。”戴錦秀深情地說,“乘著改革開放和鄉村振興的東風,馬塘村迎來了命運的轉折,甚至在短短幾十年間實現華麗蛻變,成為遠近聞名的‘廈門第一村’‘全國文明村’。”
此外,戴錦秀還特別強調了“馬塘精神”的核心內涵——“艱苦奮斗、拼搏創新”。她表示,從昔日“瘦馬塘”到今日的“富馬塘”,馬塘村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鄉村振興要發展,靠的是人,以及堅持和創新。這種精神不僅是馬塘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更是激勵全體村民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大宅火龍果、新圩鎮桂圓、面前埔村“七彩田園”……宣講過程中,戴錦秀用帶著“泥土氣”“煙火氣”的質樸語言和生動鮮活的事例,將黨的創新理論與鄉村振興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促使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在群眾心中“落地生根”。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鄉村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聽眾們表示,戴錦秀的宣講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翔安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聽眾聲音
●鴻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負責人呂小敏:以前我們農村房前屋后總是被各種雜物和垃圾所占據,環境臟亂。如今,走進鴻山村,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居民幸福指數直線上升。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只有建設好新農村,才能更好地留住人心、留住人才、留住產業。
●黃厝村村民柯培蓮:我對戴老師的宣講深有感觸。從前黃厝村只有孤零零的2家商鋪,到現在發展成了近40家。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選擇了黃厝這片熱土作為他們的創作基地,他們的到來,不僅為黃厝村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氛圍,更讓我們的文化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宣講團成員簡介
戴錦秀新圩鎮馬塘村婦聯主席、翔安區“翔來講”思政教師宣講團成員、馬塘精神主題館解說員。曾獲“廈門市文明市民標兵”“省級最美基層婦聯執委”“廈門市首屆十佳法律明白人”榮譽稱號。(海西晨報記者 陳麗 通訊員 劉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