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市400多個工會驛站分別開辟了醒目的“清涼角”,擺放礦泉水、菊花茶、綠豆湯等免費解暑飲品,歡迎環衛工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戶外勞動者進站取用。(6月26日《福州日報》)
通過加快建設服務站點、暖心驛站,不斷改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作生活條件,讓服務驛站成為“心靈驛站”,在細微處體現對戶外勞動者的關懷、體諒和尊重,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細心和貼心。
近年來,福州市扎實開展“我為職工辦實事”,圍繞服務戶外職工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打造了一批“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飲水、飯可加熱、累可歇腳、如廁方便”的工會驛站。既能讓廣大戶外勞動者真切感受城市的溫暖關懷,也能體現工會服務陣地體系建設的有力拓展。
工會等相關部門加強調研分析,切實以戶外勞動者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工會驛站,完善其功能配置,并增強驛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提升服務的輻射面和精準度。因地、因時制宜探索工會驛站新的功能形態、拓展服務邊際,秉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在驛站小空間做實服務大文章。
對于已投入運營的工會驛站,實行動態管理,通過互學互檢、明察暗訪、問卷調查、暢通投訴渠道等方式,對日常工作情況進行評價,健全管理考核制度,不斷提升驛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同時,督促不達標的驛站及時整改,做到日常好管理、模式易復制、運營可持續。
其實,工會驛站僅靠工會,難以解決日常運營管理的人力物力缺口等問題,也難以全方位滿足戶外勞動者的實際需求。一方面應加強與住建、公安、交通、人社等單位的合作;另一方面撬動企業、社會機構、公益組織等更多資源參與建設運維,在更大層面實現資源的開放共享,為工作持續推進提供保障。
工會驛站不僅是“建起來”,更要“用起來”“用得好”,合理優化存量、科學布局增量、積極提升質量,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行動、全民共同參與,才能形成更多合力,幫助廣大戶外勞動者解決實際困難,使其真正成為為民辦實事的接力站、“加油站”。(福州文明網 龔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