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周禮》中古時的婚嫁習俗本寓意著締約征信、以彩示和、寓吉成祥,蘊含著深厚的傳統婚俗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有的地方,彩禮“禮”的功能逐漸削弱,“財”的地位日益彰顯,讓一紙彩禮清單,成為衡量婚姻質量的“標尺”。
近年來,高額彩禮屢見不鮮,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隨之凸顯,涉彩禮糾紛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因高價彩禮而“棒打鴛鴦”,婚事不成因彩禮返還導致對簿公堂,甚至引發的惡性刑事案件的社會新聞屢見不鮮。“房子裝著金子,車子拉著銀子,才能擁有妻子。”這樣的段子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并非“段子”。
破解高額彩禮之痛,要做到嚴緊細實,綜合施策。一方面,各部門要進一步形成合力,強化彩禮前端治理,進一步推行婚俗改革,加大高額彩禮治理力度,大力宣傳文明新風,倡導婚事簡辦、喜事新辦;另一方面,須瞄準深層次原因,標本兼治,從民生、鄉風塑造、示范引領等方面多措并舉、綜合發力,清除高額彩禮的生存土壤。
破解高額彩禮之痛,需要發揮社會保障體系作用。對于高額彩禮的“重災區”,要清晰認識到背后的社會經濟因素,加強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與支持力度,對近年來部分農村大齡男青年婚配難題愈演愈烈的情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破解高額彩禮之痛,要強化宣傳引導和示范引領。充分發揮媒體優勢住院進行正向引導作用,廣泛宣傳正確的婚戀觀與家庭觀,既關注對社會適婚青年的引導,也要把眼光放長遠,重視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塑造。尤其重要的是,要通過發展提升經濟、教育等,來讓越來越多的人從思想觀念上得到提升,摒棄在婚喪嫁娶上講排場、重攀比的情況,打破對“高額彩禮”的物質依賴和心理依賴。
“高額彩禮”的形成土壤之深,觀念之頑固,治理過程也將是一個長期工程,一個綜合工程。故我們要做好“愚公移山”的思想準備,唯有在經濟發展、全過程育人、監管整治提效、資源供給等方面綜合施策,做到、精準施策、久久為功,才能讓彩禮回歸于“禮”,讓婚姻回歸于“愛”。(廈門文明網 陳彥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