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林水坤/攝)
惠安女在雕刻(黃國明/攝)
“她”是一股力量,“她”是一種精神。力量扎根生長,煥發生機;精神穿透時代,響徹云霄。61年前,因為一座水庫,“惠女精神”一夜揚名,61年過去,這種精神并未遠去,反之,在時代浪潮的淘洗之下,閃現出了愈加耀眼的光芒。
近日,海都記者深入惠安,近距離觀察“惠女精神”的歷史傳承,并試圖為您理出一條較為清晰的時空脈絡。
轟動一時
在著名作家舒婷《惠安女子》的筆觸中,惠安女是這樣的:“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過的堿灘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圖中,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但真正讓“惠女精神”轟動一時的卻是因為一個叫烏潭的地方。
彼時的惠安,是典型的瀕海缺水之地,有水利灌溉的耕地占一成不到,全縣只能靠種植耐旱的番薯為主食,很長一段時間“地瓜縣”便是惠安的別稱。為了改變這個境況,1958年,惠安縣委決定在距離惠安30公里的烏峰山建設烏潭水庫,將活水引入惠安。
號召一出,1.2萬多名惠女主動報名,背上鋤頭、畚箕和地瓜干深入工地,戰天斗地建設水庫。挖土、挑土、打夯、鋸木、打石、駕船、運送土方……歷時三年,“涌現出3000多位女功臣、女標兵、女先進生產者和巧姐妹,260多人在工地光榮入黨,1500多人參加共青團”。建成后的烏潭水庫被正式命名為“惠女水庫”。惠女第一次被烙上了精神的印記。
1960年2月,全國婦聯發來的竣工賀電稱以“惠女”命名水庫是惠安婦女的光榮,也是全國婦女的光榮,當時的人民日報也刊發文章向惠女致意。1963年,福建日報在《惠女頌》的評論文章中首次提出“惠女精神”,此后,“惠女精神”就成了惠安的一個符號。這61年來,“惠女精神”不斷賡續傳承,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就像惠女水庫滋養著惠安人。
惠女水庫擴大干部會議全體干部合影(王天柱、蘇金火/攝)
千年積淀
每一種精神都有著深刻的本源性,“惠女精神”源于千年的積淀。
對于惠女文化的本源性研究,有著多種多樣的說法。福建省委黨校、福建省行政學院社會教研部林怡教授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惠女文化源于唐中后期的中原移民文化,惠安女的服飾取色于自然,源自唐三彩。
黃色的斗笠是大地,藍色的衣服是天空、海洋,紅色則是中原色彩的傳承。在她的眼里,傳統惠安女的吃苦耐勞舉世罕見,干著男性的重體力活,操持著事無巨細的家庭活計,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還靠著節儉奉獻的精神,承擔著社會責任。
林怡認為,延續千年的中原文化和閩南向海求生的海洋文化,激發滋養了惠女“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精神基礎。
大岞海防女民兵哨所是中國唯一有編制、常年執行海防巡邏任務的女民兵哨所
生生不息
61年間,惠女以其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獨特精神,開創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上世紀60年代,凈風八惠女駕舟登上大竹島,10多天就把荒島變沃土,墾下33畝地瓜地,年產3200多斤。1966年,20名惠女又走進小岞海灘鹽堿地,在經歷10年無一成活的打擊后,依然堅守,硬是把荒灘變成綠洲。
1986年,2000多名青年惠女自帶工具,四人一抬,將一塊塊800多斤的重石填海,2年建成了700多米的大岞避風港。1953年成立至今的大岞海防女民兵,更是靠著過硬的素質,鍛造成為“新時代的娘子軍”。
新世紀以來,在雕藝、建筑、文旅,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惠女代表,帶動了鄉村振興,推動了惠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就如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副校長杜丕謙所言,“惠女精神”不但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有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生動實踐,充滿與時俱進的時代活力。
惠女剪瓷技藝(黃勇專/攝)
時代新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惠女精神也在時代的變遷中升華著。
2009年,泉州市委作出《關于開展“弘揚惠女精神,提振創業激情,促進科學發展”活動的決定》,精辟概括惠女精神的內涵:“艱苦奮斗、尊重科學、無私奉獻、拼搏創業”。
2021年,惠安縣第十四次黨代會進一步總結提出“團結奮斗、弘揚美德、胸懷夢想、奉獻時代”的新時代“惠女精神”。
新的時代中,成長于更好的環境,獲得了良好教育的新生代惠安女,具有更加寬闊的視野承前啟后,實干在前,奮進在前,擔當在前。她們銳意進取,敢沖敢闖,敢為人先;她們就算是遇到挫折、失敗,也要拼盡全力,心態不亂,進退有序;她們不過于計較得失,坦然接受結果,贏得起也輸得起;她們前瞻智慧,引領時代。
知名食品企業達利集團副總裁、新生代女子企業家、優秀的新生代惠女代表許陽陽曾經這樣表述新時代的惠女精神:“惠女精神”、“敢為天下先”的福建精神和“晉江經驗”互為一體,始終激勵著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迸發活力,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社會財富。(海峽都市報記者吳日錦/文 惠宣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