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國貿天成口袋公園玩耍。
東南網5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潘園園 文/圖)
周末,漳州市民黃軍祥來到龍文區國貿潤園小區附近的九十九灣海綿口袋公園停車場,拿出手機掃碼,回答了3道節水相關問答題,就去享受免費自助洗車服務了。“雨水回收利用,可以洗車、綠化澆灌,非常環保。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景更美了,綠植長得可好了,連帶著空氣都更清新了。”他說。
這里原本是荒廢的三角空地,漳州市以城市建設品質提升和海綿城市建設開發為契機,將其改建成海綿口袋公園。和其他口袋公園不同,這里最大的亮點就是海綿理念的運用,比如透水混凝土、生態旱溪、雨水花園等,園內還設置了水互動裝置,通過水循環的游樂設施和科普專區,讓市民了解海綿理念,寓教于樂。傍晚時分,孩子們在兒童樂園區玩水,市民在溪畔悠閑散步,移步易景,滿眼皆綠,美不勝收。
近年來,細心的漳州市民發現,街道拐角處、社區空地旁,一個個設計精巧的口袋公園不斷出現。“自從家門口有了口袋公園,每天下班回家前都忍不住放慢腳步,散散班味兒,給自己充點能量再回家。”市民王敏是一名私企白領,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的她很少專門去公園散步,自從家門口有了九十九灣海綿口袋公園,她坦言“多了個按摩心靈的場所”。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越來越多“觸腳可及”的口袋公園,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邂逅“詩和遠方”。記者從漳州市住建局獲悉,近年來,漳州市將城市口袋公園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2022年以來已建成150多個,今年還將建設30個以上。
當口袋公園“繡”出城市的方寸之美,如何讓其得到可持續的管理維護,從“增綠”變“常綠”?這是公園建成后必須面對的課題。
為實現口袋公園建設“多快好省”,同時避免千篇一律,近年來,漳州市在全省首創“以賽代建”模式,由省內外208家園林綠化、建筑企業以競賽方式開展口袋公園建設。除了建設用地由政府提供外,具體方案設計、施工班組、材料物料等均由競賽企業負責,直接節約政府投資建設資金近3000萬元,實現花小錢、辦大事。
為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建成后的口袋公園統一由市風景園林中心進行管理。從日常植物修剪、苗木補植、病蟲害防治到設施器材定期養護維修,漳州市把口袋公園的建后管理納入城區精細化管理考核范疇,實施綠化、設施、園容園貌全方位監管。
為民實事辦得實不實、好不好?日前,漳州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對城市口袋公園建設等為民辦實事項目落實情況開展滿意度測評,35名常委會組成人員現場投票。最終,城市口袋公園建設項目獲得滿意票33票、基本滿意票2票,達到“滿意”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