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莆田市共有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68.94萬人,占全市戶籍總人數367.48萬人比例18.76%,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如何讓老人們安度晚年?“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莆田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探索高質量高標準的社區養老發展之路,讓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照進現實。
向高而攀,錨定“方向盤”
初夏時節,晨霧消散。和煦的陽光透過窗戶,照進玉湖新城“長者之家”。打乒乓球、玩象棋、跳廣場舞……玉湖新城里的老年人開始了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
“一般早上送完孫子去上幼兒園,我就會來這里和老伙伴們一起打乒乓球。這里場地、設施都齊全,運動起來很方便。”家住荔城區拱辰街道張鎮村的林至華老人說。
玉湖新城“長者之家”是莆田市堅持黨建引領,為老年人打造的一個便捷、舒心、溫暖的五星級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棋牌室、多功能室、健身室、圖書室等設施一應俱全,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實現老有所享。
近年來,莆田市堅持把福彩公益金等補助資金作為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不斷加強基礎性、兜底線、普惠性養老項目建設,以星級標準高質量打造有特色、有亮點、有質量的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累計投入1118萬元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有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含長者之家)70所,其中三星級以上36家,占設施總比例達51%。
向深而耕,提升“軟服務”
涵江區涵東街道頂鋪社區“長者之家”覆蓋周圍25個網格社區,服務范圍內有60歲以上老人838位。“這里老年課程多,活動也多。我自從報了旗袍課,一個月瘦了2斤多,人也更有精神了。”正在頂鋪社區“長者之家”上課的陶秀霞老人說。
求健、求樂,還要求知,養教結合是莆田市文化養老的一個縮影。“非遺+教育”“競賽+教育”……莆田市多管齊下,高質量高水平搭建特色老年教育課堂。全市建有15個養教結合試點機構,為全市養老服務機構養教結合全面鋪開奠定基礎。
頂鋪社區“長者之家”開設“拍拍操”“手指操”等22門課程,采用“抖音+愛逛+釘釘+歡孝商城小程序”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滿足老年人在不同場景的學習。
秀嶼區東莊鎮大象村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開設音樂室,“十音八樂”設施齊全,老年人怡然自得,通過“老帶幼”“舊傳新”傳承十音八樂的非遺文化。
“五一”假期,在江口鎮大東村幸福院,有5名60周歲以上老黨員利用業余時間,自愿來幸福院參與機構管理,為幸福院日常管理出謀劃策,將老同志老有所為的“熱能”轉化為基層服務的“動能”,展現了新時代的銀發擔當。“我們雖然退休了,可是人老心不老,干勁十足,還是很愿意發揮余熱的。”退休人員張明華笑著說。
退休不退志,余熱亦生輝。近年來,全市推廣“黨建+養老”等模式,充分依靠村級黨組織建好、管好、做活村級互助幸福院,創新管理模式,讓低齡老年人“余熱”持續升溫,幫助、關懷高齡老年人。同時,落實“以獎代補”,對通過改造提升達到三星級及以上標準的農村幸福院給予獎補。“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利用福彩公益金,發放農村幸福院獎補資金660萬元,全市建有農村幸福院超600所。
向新而進,打造“新引擎”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專業養老服務,莆田市有關部門堅持供需匹配,暢通渠道,搭建平臺,讓養老企業和養老設施“雙向奔赴”,激活養老市場活力。根據全市機構信用、服務和資質等情況,推薦兩批8家“白名單”優質機構;通過政府購買基本養老服務、“長者之家”運營捆綁打包等方式,建立“居家—日托—機構”全過程、鏈條式的“一條龍”綜合服務體系;指導社區以免租賃費、減免和降低水電費等方式吸引有資質的第三方團隊運營“長者之家”,實現社會化運營,全市共計12家企業參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
敬老、愛老和助老從來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莆田市努力實現從“養得了”向“養得好”轉變,全市身康體健的百歲老人數量不斷遞增,截至2023年底,莆田市百歲老人達938人,比2022年增加了167人。(莆田市委文明辦 湄洲日報 林婷婷 陳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