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4月30日訊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是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社區里及時“解渴”的理論宣講、紅色舊址里的沉浸式實景課堂、舞臺上富有“廈門味道”的文化表演……在廈門,圍繞學習傳播科學理論、豐富活躍文化生活、助力城鄉基層治理等領域,一批批具有“廈門味道”的文明實踐品牌項目讓信仰的力量浸潤人心,讓理想的明燈照亮城市,讓文明的馨香充溢社會。
2023年以來,廈門市委文明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省文明委關于深化推進“循跡再奮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提質培優工程的部署要求,科學謀劃,精心組織,推動鼓浪嶼管委會(思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陳嘉庚紀念館、同安區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海滄區青礁村蘆塘書院文明實踐點、思明區深田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翔安區馬塘精神主題館等廈門市入選福建省首批提質培優工程文明實踐單位的6個項目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深入開展“提振精氣神 激發新擔當 砥礪新作為”大家談主題宣傳活動,激勵廣大群眾牢記囑托、實干爭先,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孩子們走進軍營村參訪學習。
循足跡悟思想
強化思想引領 理論宣傳舉措實
聽一首高亢嘹亮的蓮花褒歌,聽一段村莊變遷的故事,看一片“平改坡”后的漂亮樓房……以習近平總書記兩上高山的足跡故事為藍本,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打造“高山文明實踐之路”研學旅游項目。截至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5000多名研學游客走過軍營村10個實踐崗和1個實踐站,深切感受真理的實踐偉力。
推動黨的新思想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首要任務。廈門從文明實踐視角梳理總結總書記“足跡故事”,常態開展宣傳宣講活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廈工作期間居住的圖強小區,建設政治生活館和歷史文化館,大力宣傳“遠親不如近鄰”佳話;活化利用始設于清末的會審公廨,打造全市唯一歷史風貌建筑里的實踐所,開展“情境式”文物保護宣傳活動……初心使命館等7個宣傳展館常態化開展“足跡故事”宣講活動,累計受眾10.2萬人次。廈門各實踐單位把本地各類陣地資源、文化資源、人才資源充分挖掘調動起來,組織高校教授、文史專家、烈士后裔、基層干部、黨員志愿者等組成宣講團,常態開展近鄰文化、嘉庚精神、文物保護等宣講活動。
同安區開展“百名講師、百場巡講”活動,將文明實踐師資資源送上高山;鼓浪嶼培育26名“小小講解員”,到校園課堂上、風貌建筑里開展文保宣講活動;海滄區出臺《新時代文明實踐講習班工作方案》,建立區委書記任總隊長的講習隊伍,設立1個中心講習班、4個村居講習點,按照“月月有主題”開展講習活動……黨的好聲音在老百姓聽得懂、樂于聽中越傳越遠。
同時,廈門積極創設載體,記錄總書記親臨關懷的生動場景和深情囑托。《深田讀冊歌》《遠親不如近鄰》等微視頻、微音頻、微故事,傳頌著睦鄰友好的感人故事。《走進軍營村》《山路彎彎》等褒歌、書籍、宣傳片,講述著總書記兩上高山、訪貧問苦的動人事跡。
傳文化承精神
堅持守正創新 文化傳承方法活
最近,詩情流淌醉琴島。在第十屆鼓浪嶼詩歌節上,詩歌沙龍、主題音樂會、近鄰斗詩會等精彩活動輪番舉行。眾多著名學者、詩人齊聚琴島,與廣大詩歌愛好者共同穿越詩歌長河,感受閩南傳統文化之美。
圍繞“傳文化承精神”,廈門深入挖掘閩南優秀文化資源,創新推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項目、文藝活動,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力量。
以藝術傳承文化——鼓浪嶼打造“音樂之島”特色文化,實施“365行動方案”,開展詩歌節、音樂節、鋼琴藝術周等品牌活動,島上日日有音樂聲、周周有音樂演出、月月有音樂會、季季有音樂節。青礁村聯合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開展“藝繪青礁”活動,30多名大學生以開臺文化、耕讀文化、慈濟文化為主題,創作繪畫、攝影、文創作品100多件。
以展陳弘揚精神——陳嘉庚紀念館舉辦“陳嘉庚生平事跡展”等11個主題展覽,遍布廈門、無錫、香港等多個地區,推動嘉庚精神走出廈門、走向海外。出版《陳嘉庚的故事》等4冊圖書,開展“陳嘉庚在女童教育中的貢獻與作用研究”等2個課題研究,深入挖掘嘉庚精神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動嘉庚精神不斷賡續弘揚。
以交流促進融合——青礁村組織本村鄉賢作詞創作《開臺王顏思齊》音樂組歌,持續開展“開臺文化進校園”活動,以音樂舞臺劇的形式生動展現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淵源。持續推行培根計劃,臺青志愿者累計培育開臺文化“小小解說員”50人。兩岸共建閩南童謠童玩社會實踐基地,引進臺灣鳳梨酥觀光廠等文旅產業,推動打造“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閩臺文化村。
樹新風揚新貌
弘揚主流價值 新風培樹成效好
水清岸綠,白鷺翩躚。近日,思明區檳榔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攜手檳榔小學開展“生態健步走,白鷺伴舞行”志愿服務活動。孩子們一邊清掃枯枝落葉,一邊聽老師講述筼筜湖蝶變的故事。“同學們知道嗎?你們眼前的筼筜湖曾經是個臭水湖。36年來,廈門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筼筜湖綜合治理‘20字方針’,經過先后五期大規模治理,變成了‘城市會客廳’……”
這是廈門踐行生態文明的一個小小縮影。廈門堅持以“樹新風揚新貌”為主線,緊扣“現代精神生活”這一主題,大力弘揚主流價值、倡樹文明新風、凝聚向善力量。
從筼筜湖綜合治理出發,再到“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護修復,廈門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注重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推行“市民湖長”模式,打造“筼筜藍志愿服務平臺”,吸引市民參與義務巡湖、科普宣傳、衛生清理等文明實踐活動,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融入日常、化作經常。
在提升城市文明涵養、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同時,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斷加碼。
思明區深田社區總結出“千百萬”群眾工作法,通過“千戶訪”精準入戶機制、“百事幫”鄰里互助服務隊和“萬家和”糾紛調解平臺,打通宣傳、教育、關心、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榮獲“全國社會工作示范社區”“民政部100個優秀社區工作法”等近百項榮譽稱號。
“馬塘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的廈門“六種精神”之一,各行各業的人來到翔安區新圩鎮感悟馬塘精神、體驗轄區特色工業旅游,賦能美麗鄉村特色發展。在馬塘村,60歲以上老人免費享受養老服務、醫療保險、養老補貼,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全村涌現出各級“道德模范”“勞動模范”等先進典型21人,連續六屆獲評“全國文明村”。
高站位強統籌
加強統籌部署 工作推動力度大
激發文明實踐內生動力,推進文明實踐提質培優“長流水、不斷線”,需要在探索機制、創新制度上下功夫。廈門市委文明辦堅持整體謀劃、一體推進,在組織領導、資源統籌、內容建設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推動提質培優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按照工作部署,廈門對標對表落實各項任務要求——廈門市委文明辦兩次開展全覆蓋調研督導,立足實際、分類指導,確保項目有特色、活動有亮點;出臺《落實“三爭”行動開展結對共建深化文明實踐行動實施方案》,推動人員、項目、活動等資源下沉共享。各文明實踐單位圍繞主題主線,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完成了“足跡故事”文本撰寫,組織親歷者、基層干部等擔任講述人;提交了項目照片、地址等材料,協助繪制《文明實踐地圖》……
錨定更高目標,步履鏗鏘不停。廈門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廈門市將深入貫徹落實省委文明辦部署要求,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提質培優工程,緊扣主題主線,打造一批有創新、有特色、有廈門“味道”的實踐活動、品牌項目,示范帶動全市文明實踐提質增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廈門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