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儀式。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父親的遺物在我們手里是珍藏,可捐贈出來,卻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英雄故事,傳承紅色家風,弘揚革命精神,我認為很值得!”4月4日,一場簡樸而莊重的捐贈儀式在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舉行,陳言廉烈士的女兒陳奕平在家人的陪同下,將珍藏多年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無償捐贈給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自此,這枚象征著革命先烈榮光的紀念章將被陳列在烈士紀念館內。
泉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豐澤區委文明辦、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保護中心等相關人員,以及陳言廉烈士的家屬們共同參加了捐贈儀式。儀式開始前,與會人員共同追憶陳言廉烈士的英勇事跡。隨后,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保護中心負責人向烈士家屬宣讀感謝信,并頒發捐贈證書。
抗戰時期,陳言廉為抵抗日寇挺身而出,參與收復南日島、攻打福清城、夜襲金門島等戰斗。后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陳言廉于1949年毅然率900多人在晉江安海起義,并率部解放永安、大田、明溪等縣,參加了清剿南安、永安、德化和閩西南國民黨殘匪的戰斗,戰績顯赫,為福建的解放作出了積極貢獻。1950年5月,陳言廉赴華東軍區學習,結業后留軍區教導團工作。1951年8月不幸逝世,時年42歲。1984年陳言廉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圖為陳言廉烈士的女兒陳奕平。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目前,我長期居住在香港,但不管身處何方,我都心向祖國,不忘家國情懷,這是父親留給我們這些子孫后代的家風家訓。”在陳奕平的記憶里,父親總是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長大后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為建設新中國作貢獻。后來,陳奕平的大哥和大姐都考上了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二哥則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并在畢業后發明了白鴿牌拖鞋,被授予福建省勞模榮譽稱號;還有一位姐姐成為一名優秀的英文翻譯官。“父親要求母親教育子女要禮貌平等對待身邊每一個人,這些紅色家風家訓都讓我們銘記一輩子。”陳奕平還記得,父親囑咐尤其要尊重工人、農民和士兵,教導大家工作分工雖有不同,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讓孩子們要稱呼他(她)們為叔叔和姑姑。
陳奕平告訴記者,母親生前存放著許多父親寫給妻子的信件,從那些信件可以看出,父親非常疼愛妻子和兒女,很關心家人的身心健康。由于年代久遠,且家人經常翻閱,有些信件已經破損,接下來,家族的親人們會一起整理修復,將來有一天也會將這些家書捐贈出來。在陳奕平看來,最好的緬懷是銘記,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收到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的那一天,我們全家都為父親感到驕傲,每個人都想要收藏、保管這枚珍貴的紀念章。”后來,大家覺得無論是哪位后人收藏,這枚承載先輩功勛的紀念章都只能沉睡在家族的箱底。經過深思熟慮后,家族一致決定將它捐贈給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并在烈士紀念館展示,與泉州人民一起分享父親的英雄故事,共同傳承紅色基因。
圖為捐贈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陳言廉同志以他的身體力行,詮釋了對黨忠誠,為國舍家的紅色家風。今天的捐贈行為正是陳言廉烈士紅色家風具體傳承的生動縮影。”豐澤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烈士遺物是崢嶸歲月的寫照,也是賡續紅色文化的鮮活教材。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保護中心、豐澤區委文明辦將進一步宣傳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跡和紅色家風傳承,引導廣大市民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銘記歷史使命,厚植家國情懷,營造尊崇英烈、尊重英烈的良好氛圍和優秀家風傳承的文明新風尚。
“我特別感謝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清明節祭掃高峰期,百忙之中多次與我溝通活動的細節,精心組織了這場莊重的捐贈儀式,作為烈屬,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陳奕平感慨這幾年來泉州烈士陵園的變化,每年清明返鄉總能感受尊崇英烈、學習英烈、關愛英烈的濃厚氛圍。
長期以來,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保護中心堅持以“關愛烈屬、服務至上”為宗旨,始終帶著情感和溫度,用心用情做好烈士家屬服務保障工作。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一定將陳言廉烈屬捐贈的紀念章保管好,展示好,發揮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讓紀念章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發揚光大;同時也將進一步當好烈士紀念設施的“守護員”、烈士親屬的“服務員”、英烈精神的“宣傳員”,不斷提升烈士褒揚紀念工作水平。(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實習生 陳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