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近,剛過去的周末我省多地迎來首個掃墓高峰。泉州的“兩園一山”陵園墓地迎來清明祭掃的第一波小高峰,不少市民前往宏福園、皇跡山陵園和清源山等地祭掃。越來越多的泉州人選擇用鮮花代替金紙文明祭掃,營造一個無火、有序、文明的清明節。(4月1日 東南網)
據報道,為應對清明祭掃高峰期,福建省各級民政部門加強與公安、交通、林業、網信部門協同配合,聯合開展會商研判,加強祭掃活動管理,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采取預約、錯峰、分流等方式,降低祭掃高峰期殯葬服務機構和進山入林人流密度,最大程度減少森林火災發生幾率,防止擁擠踩踏導致人員傷亡等次生災害發生。
古人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時至今日,清明更蘊含著綠色、低碳、環保、文明的理念。清明祭掃不僅是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精神傳承。傳統的祭掃方式,比如動輒焚紙錢、燒冥物、放鞭炮等,不僅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更會污染環境,甚至引發火災,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隱患。雖然這些傳統祭掃方式承載著千百年來的倫理觀,有著強大的民意基礎,但實則背離了“且清且明”的本義,也不符合時代新風尚。
選擇什么樣的方式祭掃,很大程度上折射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尚。近年來,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呼吁,越來越多人選擇網絡祭掃、鮮花祭掃、時空信箱等文明清新的方式,寄托對親人的思念。在今年清明祭掃期間,民政部要求各地大力推廣敬獻鮮花、綠化植樹、集體共祭、家庭追思等低碳祭掃方式。我省民政廳發出倡議,倡導清明節文明低碳祭掃,各殯葬服務機構要多組織開展“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時光信箱”等活動。
今年清明期間,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免費提供鮮花,用鮮花代替紙錢、香燭;群眾可以將對逝者的思念寫在信紙上放入時空郵箱中、掛在樹上,寄托哀思;也可將思念寫在水溶紙上放入水中融化,用水流傳遞親情。為減少因祭祀用火引發山林火災,福州市倡導廣大市民朋友不攜帶火種上山祭掃,采取鮮花祭祀、無煙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對于農村傳統墓葬區祭掃活動,將組織鎮、村干部在主要進山路口設點檢查,開展防火安全教育引導。
不少網友表示,清明祭掃重于“心”而不拘于“形”,文明祭掃同樣可以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不管形式如何,只要真心誠意地追思親人,就是清明祭掃的本義。中國古人雖然重視祭掃,但也并非那么拘泥于形式。《世說新語》中記載,“建安七子”之一王璨去世后,好友曹丕去參加葬禮,沒有以哭祭奠,而是提議:王璨喜歡聽驢叫,大家“可各作一聲以送之”。于是到場賓客紛紛學驢叫。這份真性情,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遺產之一。
提倡不焚燒冥幣冥物,不燃放煙花爆竹,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不在綠地、公園、樹林中野炊、燒烤食物,不影響他人正常生活和社會公共秩序,就是文明祭掃的踐行和提升。焚燒紙錢等無煙火祭掃的少了、鮮花祭掃等清新祭掃的多了,必將助推文明祭掃新風尚的形成。當然,這需要有關方面持續深入進行宣傳引導,讓人們真正認識到文明祭掃的好處。同時,要強化群防群治,嚴厲打擊環境污染等違法行為,讓清明文明祭掃成為一種習慣。(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