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際,各地各部門通過多種形式緬懷革命先烈,砥礪革命意志,傳承紅色基因,在全社會樹立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良好風尚。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或許更應該知道——有多少英烈長眠于泉州?他們中有多少人還沒有找到親人?又是什么樣的原因使得他們的尋親之路輾轉曲折?記者1日就此進行了走訪。
志愿者抄錄烈士信息 (林勁峰 王玉茹 供圖)
800余名英烈長眠泉州大地
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登記在冊的烈士紀念設施539處852個,包括烈士陵園、烈士墓、烈士骨灰堂、烈士英名墻、紀念堂館、紀念碑亭、紀念塔祠、紀念塑像等八大類設施。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有800余名英烈長眠在泉州大地。
泉州17個烈士陵園中,除了市本級的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還有豐澤、晉江、石獅、南安、惠安、永春、德化等地16處烈士陵園、集中安葬點或烈士紀念園。其中,豐澤有奎生山烈士集中安葬點;晉江有安海革命烈士陵園、安業民烈士紀念園、金井革命烈士陵園;石獅有石獅烈士陵園;南安有水頭烈士陵園、豐州烈士集中安葬點、73146部隊烈士陵園、鄭成竹烈士陵園、霞美烈士陵園;惠安有科山公園烈士集中安葬點、惠安烈士陵園、七丘山烈士陵園、藍飛鶴烈士陵園;永春有永春烈士集中安葬點;德化有德化烈士陵園。
200余名英烈尚未找到親人
“我們所說的泉州烈士,大部分是在泉州或外地犧牲的泉州籍烈士以及小部分在泉州犧牲的外省市籍烈士。”相關人士介紹,目前記載可查的泉州籍烈士共有1678名(其中1674名收錄進新款《福建烈士英名錄》等典籍,另4名為近期評烈或從早期材料中翻閱新增的),這部分烈士的信息較為明確。而在泉州犧牲的外省市籍英烈數量并沒有非常確切的數據,在豐澤、晉江、南安、石獅等6處烈士陵園或烈士安葬地中,外省市籍的英烈占了較大的比例。
“在上級啟動為烈士尋親項目之前,我們泉州已經行動了,成功對接尋找到一批英烈的親人。”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1年之前,除了已確認的烈屬信息外,還有360余名英烈亟須尋找親人。在市、縣兩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推動下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幾年來,已為150名英烈找到親人。截至目前,還有200余名的外省市籍英烈需要尋親。
目前,豐澤奎生山烈士集中安葬點、水頭烈士陵園、豐州烈士集中安葬點、73146部隊烈士陵園、惠安科山烈士集中安葬點等,仍有一部分英烈沒有找到親人,他們犧牲、病故、死亡于不同時期。
烈士尋親面臨不少困難
為什么還有200余名英烈沒有找到親人呢?該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和時間久遠、信息不暢等因素有關。
據介紹,英烈的信息主要來自墓碑刻的文字記載。在泉州犧牲的外省市籍英烈中,大多犧牲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那段時間,泉州作為前線,駐守移防的部隊多,野戰醫院也多,醫院收治傷員,有些不治犧牲;有些英烈在入伍時,方言比較重,登記名字時被寫成諧音字,導致在部隊和家鄉的名字對不上;也有的是指戰員犧牲后,后面收集的信息不完整,導致名字出現偏差。另外,部分地區行政區劃變化大,有些地方甚至被劃歸到相鄰的省市,這也使得在實際對接工作中更為輾轉。
近年來,各地各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為英烈尋親工作。目前,主要通過四種方式為英烈尋親。一種是探索線上尋親,通過今日頭條等網站發布英烈信息尋找親人;二是市、縣兩級退役軍人事務局主動發函到英烈家鄉比對信息;三是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通過民間公益團隊力量幫助尋找;四是目前以晉江市為試點開展的DNA技術尋親。
希望更多人關注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尋親過程中,志愿者發揮的作用非常顯著。泉州市東南公益協會的王玉茹同時是“我為烈士來尋親”志愿服務隊泉州志愿者,其所在的尋親團隊志愿者有10多人。從2021年到現在,以王玉茹為主導,已經為犧牲在泉州的60多名英烈找到親人。
“英雄烈士是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梁和靈魂。為英烈尋親,幫助英烈‘回家’,圓烈屬心愿,既是對烈屬的撫慰也是對英雄烈士最好的緬懷和尊崇,更是弘揚烈士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該相關負責人說,希望全社會共同關注為烈士尋親,也呼吁更多熱心的志愿者助力為英烈尋親,以實際行動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廖培煌 通訊員 洪景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