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種茶館、茶舍等茶空間以及圍爐煮茶、圍爐冰茶等飲茶方式,備受“95后”“00后”青睞,成為休閑聚會的不錯選擇。閱讀、餐飲、休閑、娛樂功能的結合,讓小而美的茶館成為不少年輕人愛去的打卡點,也成為新的社交空間。
茶館內景
茶館文明事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于晉代,《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月獨提一器茗,往市器之,市人亮買。”意思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于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學禪,務于不麻,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以俗。自鄔、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實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宋代,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云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于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在宋代,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這時期,各種大小茶館遍布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表演曲藝說唱的書茶館,兼各種茶館之長,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館,還有供文人筆會、游人賞景的野外茶館和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館。
如今,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同時,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的滋養。茶館作為承載著深厚茶文化的場所,自然成為人們業余生活的重要選擇之一。除了關注茶館的產品與服務質量,人們開始更加注重在茶館中體驗茶文化所帶來的精神文明享受。
市民在茶館飲茶
茶館文明風
充滿中式藝術感的茶品、茶具,配上中式仿古景致,再搭配極具國風特色的精致茶點……喝膩了奶茶、咖啡的年輕人,如今喜歡走進熱氣騰騰的茶館,點一壺鮮泡茶,談天說地。“健康養生”“互動社交”成為年輕人重要的消費需求,許多裝潢時尚、茶品多樣、主打健康純粹的新中式茶館帶來了工序簡化但口味不簡化的中國功夫茶,成為年輕人的新打卡地,而“健康”“國潮”“文化自信”也成為新中式茶館的時尚標簽。
和朋友圍坐河邊愜意地欣賞落日晚霞,開在三明市三元區城市陽臺,擁有戶外風景位的“溪壺茶館”戳中了“90后”小王的心。雖然這里開店不久,但他和朋友已經消費多次了,每次都會點一壺茶細品慢飲,同時還能跟朋友拍一組時尚大片,“店內茶品飲料的名字都很有意思,比如水滴茶、氧氣祁門紅、大吉大荔,不同的茶搭配了不同的器皿,茶點也很有趣,好吃又好看,我們嘗鮮一次后就喜歡上了這種新派茶館。”她說。
這家茶館負責人告訴記者:“新中式茶館就是朝咖啡奶茶店的經營模式去打造的,一方面價格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精心包裝,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消費氛圍,這樣更容易吸引年輕群體。”
“人們的消費不斷升級,追求健康的品質生活,沒有什么比喝上一杯純茶更養生了。”三明“90后”女生小卓很喜歡喝茶,但傳統中式裝修的茶館總讓她覺得很拘束,“尤其是熱情的工作人員,一套行云流水的泡茶技藝展示下來,不買一包茶葉總感覺不好意思,但價格并不便宜。”
不同茶底,用不同器皿、不同水溫和泡法,呈現出不同口味的中國功夫茶,再搭配全新的時尚空間體驗,新中式茶館開始在城市街頭嶄露頭角。當咖啡和奶茶賽道日益飽和,純茶的加入讓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
小梁每天早上都會喝一杯咖啡,但對茶一直沒什么興趣,直到去年,被社交平臺上風靡的“圍爐煮茶”“種草”,才第一次走進茶館,“還挺好玩兒的,茶館會給每張桌子配一個小炭爐,用來煮茶和烤點心,自己動手,參與感和體驗感都很強。”小梁準備再去體驗一下有戶外場景的新中式茶館,“看社交平臺上,有的在屋頂上煮茶飲茶,還有的一群人在戶外圍著石桌一起喝茶取暖,感覺戶外更有氛圍,也就更想去體驗一下。”
除此之外,“新中式茶館”也在不斷適應新時代消費者天然、健康的需求,不僅吸引了眾多年輕人來打卡,也贏得了中年上班族的青睞。三元區列東街道一路社區的尤璇爾茶書房就是一家新近營業的追求藝術與文化、閱讀與茶道相融合的新中式茶館,這里為喜歡靜讀和品茶的人群提供了一個富有詩意的舒適空間。
“我平時不太喝奶茶,覺得太甜;純茶更新鮮,香味更濃。”“80后”付女士說。她更偏好茶原生的清淡香氣,得空便會來這里品茶,放松一下。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新中式茶館,如一股清泉在都市的喧囂中靜靜流淌,它蘊含著古老的茶文化,卻又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從熱氣騰騰的茶壺中流淌出的不僅是馥郁的茶香,更是千年的文化底蘊和現代生活的文明風。 (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