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委文明辦、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部署開展“百園千校清明祭英烈”活動,將在清明節前后組織全省1000所中小學校與173個(國家、省、市、縣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簽訂共建合作協議,通過開展線上線下祭掃英烈以及宣講英烈故事、組織主題班隊會、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等活動,擦亮紅色豐碑,緬懷革命先烈,學習感悟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3月20日《福建日報》)
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獻身。現如今,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紅色基因已經成為了歷史的符號和標志。在清明節到來前夕,福建省委文明辦、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有目的、有組織的聯合部署并開展“百園千校清明祭英烈”活動,既能激發中小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又能堅持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和發揚紅色基因精髓,更能引導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正確理解紅色基因的內涵實質。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紅色基因發端于紅色“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民族獨立、民族解放、民族富強。正確理解紅色基因,就是要準確把握其內涵,知其源、解其意。只有正確認知和準確理解紅色基因,才能真正具備傳承紅色基因精神的思想和行動基礎;只有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堅守住紅色“初心”,才能鼓舞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堅強自立、堅持夢想、勇往直前。
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在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汲取智慧力量。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與革命青年在革命斗爭中創造和形成的,背后經歷了無數的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正是在如此的磨煉中,我們的先輩們不斷總結經驗,積累智慧。傳承紅色基因精神,就必須從歷史中去尋找前輩們的智慧結晶,汲取他們的經驗教訓,使之葆有頑強的生命力,讓生命之光更加明亮,進而用勤勞和智慧、用堅定與執著,續寫令世人驚嘆的“中國故事”。
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在繼承紅色衣缽中堅守正道,確保紅色基因不變質不變色。紅色衣缽是指接過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輩們的衣缽,肩負起艱巨的歷史使命。確保紅色基因不變質、不變色,不斷把紅色的衣缽傳承下去,首先要大力發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始終堅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決做到“聽黨話、跟黨走”;其次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明辨是非、嚴守規矩,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做腳踏實地、知行合一的奮斗者,做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奮斗者;再次要勇于擔當責任,成就輝煌人生,要始終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在奮斗中摸爬滾打,找到人生的真諦,不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接力者。(安溪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