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開始,福建省連續6年將智慧體育公園建設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在全省新建、改擴建智慧體育公園88座。目前,全省共有體育公園204座,基本實現縣(市、區)全覆蓋。(3月3日《福建日報》)
2023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聯合召開體育公園建設推進會,提出擴大公益性、基礎性全民健身服務供給,把體育公園建設好、利用好。讓體育公園切實成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新載體、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舉措、帶動經濟恢復增長的新場景、塑造城市文明的新名片。
科學規劃,擦亮綠色生態底色。在推進體育公園建設之初,就注重整體布局,通過優化城區場地供給,合理利用低效用地等手段,盤活存量用地。莆田市涵江區智慧體育公園選址市人民公園,石獅市利用廢棄燒磚廠在全省建成首座智慧體育公園,清流縣利用廢棄的北山天城人工湖建設智慧體育公園……確保體育公園建設不逾越生態保護紅線,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讓全民健身事業更健康、更持續、更長遠。
需求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育公園的核心目的是要解決人民群眾健身活動“有沒有”及“好不好”的問題,標志特征是公共服務屬性。體育公園內既要有滿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廣場,也要有滿足青少年需求的足球、籃球、排球等常規球類場地設施和滿足兒童需要的活動設施,為全年齡段的百姓提供高品質的運動健身場所。要將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建設體育公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補齊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短板,為全民健身提供便利。
加強管理,倡導多元化運營。實現體育公園的社會效益不僅依靠建設,更依賴于建成后的運營。倡導體育公園運營模式多元化,既能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快速靈活的優勢,也能降低政府在體育公園建設與運營方面的經濟負擔,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體育公園運營體系。同時,要加強健身設施的日常維護和安全管理,制定體育公園管理辦法,落實體育公園內已建成健身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責任,完善標識系統,引導居民正確、安全、文明使用體育公園各類設施。
體育公園充分結合人民群眾的運動喜好,重視群眾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需求,不僅可以吸引各年齡層人群到公園中健身運動,還可以增強群眾之間的相互交流,提升身體素質、享受美好生活,體現人文關懷。要在建設好的同時管理好、維護好體育公園,才能持續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為城市文明發展貢獻力量。(馬尾區委文明辦 林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