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披著繽紛的霓裳踏歌而去,元宵踏著春天的跫音迎面走來。時下,各地依然滿滿“中國紅”,濃濃“文化味”。
春節、元宵佳節寄托著親友團聚的美好期盼,也孕育出異彩紛呈的傳統文化。從民藝到舞樂,從風物到美食,不少學校布置的寒假作業,都圍繞這些傳統文化意蘊展開。學生們在完成作業的同時,走進傳統節日,感受文化魅力。(據《人民日報》報道)
年俗,向來是中國人最講究,也最斑斕的文化習俗。貼春聯、掛紅燈、逛廟會、觀花燈、舞龍舞獅……這些傳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成為春節、元宵的標志性符號。豐富多彩、寓意吉祥的文化活動把佳節裝點得格外溫馨喜慶,使年味更濃更足。
如何讓學生們過一個更有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都不約而同地將過節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各地各校開展形式豐富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寒假期間,學生們不再只是埋頭于厚厚的習題集中,而是與優秀傳統文化親密接觸。這樣,不僅為傳統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更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正月初六,泉州“踩街”盛宴重啟,打開“宋元中國·海絲泉州”的輝煌。30個方陣、30項非遺項目、1500名演職人員、30萬現場觀眾、超億線上新媒體曝光量,泉州用一場暌違了20年之久的民俗盛宴,將甲辰龍年春節全民狂歡推向高潮。許多學校也組織學生通過作文等形式,將這一盛況記錄下來。寒假期間,天津市教委組織開展豐富的美育活動,開展天津市學生剪紙迎春作品展等活動。江蘇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組織開展二十四節氣龍風箏專題展。今年春節期間,不少博物館不僅不打烊,還推出延時服務,學生們打卡博物館,成為過節的時尚。這些充滿“年味”的活動,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接地氣。
《易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個“人文”強調的是“群眾文化”。人們欣喜地看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群眾性,讓年味愈加濃郁起來。傳統文化是學生們寒假的必修課。教育部門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重視實際,將寒假作業與過節結合起來,從而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寒假作業與歡度佳節良性互動,激發學生們熱愛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無處不在,生生不息。
毋庸諱言,在當今這個“碎片閱讀”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喜愛,只停留在卷軸、瓷器、折扇、臉譜等上面,而缺少深入了解。缺少深入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就不過是一堆零散的符號。學生們與大多數人一樣,習慣于汲取短小、精煉、快捷的信息。因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們更多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熱愛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學生們豐富自身修養的必需,也是一種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文化基因,必須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讓人們感受它的魅力,并且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對話、與未來對話。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用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滋養青少年,有利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從而養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始終向前發展的內生力量,堅守并從中汲取營養,不只豐盈人們的靈魂,也塑造民族的未來。(泉州文明網 林軒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