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主題公園位于尤溪洲大橋下,面積3.2萬平方米,打造無障礙棧道,建設無障礙科普展示區、無聲空間、感官花園、觸摸景墻、友愛長廊、無礙廣場等功能空間,為包括殘障人士在內的不同人群提供無障礙休閑空間,彰顯福州“不落下一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城市建設溫度……(1月16日 福建日報)
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不僅體現了對殘疾人這一困難群體基本權利的尊重,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桿。2023年9月1日,一部與殘疾人、老年人等息息相關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實施。福建省首個無障礙主題公園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既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社會文明和人文關懷,也展現了城市對弱勢群體的尊重和關愛,使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也成為文明城市的受益者,共享文明成果。
讓文明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需要以民為本。在文明創建的過程中,應始終將群眾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在城市的設計、規劃中要充分考慮到了各類人群的需求,尤其是身體殘疾人士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讓更多特殊群體在出行、信息交流、公共服務和融入社會等方面更加便利,持續擦亮幸福生活的底色。
讓文明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需要全民參與。全民參與能夠提高文明創建的廣度和深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社會氛圍,促進文明成果的共享。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倡導友愛、互助、融合、共享的理念,讓群眾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文明的價值和意義,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會風氣,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讓文明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需要精準施策。要深入了解群眾的需求和痛點,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特點和問題,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及時對創建成效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反饋,不斷優化和完善政策,彰顯城市溫度,盡顯人文關懷。
讓文明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需要久久為功。文明城市創建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淺嘗即止,需要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努力,注重日常的評估和監測,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對成果進行維護和提升,才能推動文明成果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建文明,將小文明匯聚成大文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讓更多的文明成果惠及百姓,讓有福之州真正地造福人民。(長樂區委文明辦 謝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