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這部條例的施行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1月1日 新華社)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網絡上一些不良行為的誘惑,并深陷其中,從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我國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這是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舉措,有望帶來未成年人清朗的網絡世界。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隨著條例落地施行,各地各部門近日紛紛進社區、進校園,普及條例有關知識,體現了各地各部門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積極作為。作為一部嶄新的法律,廣泛宣傳更會有實際效應,普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知識沒有局外人。
學好法律,宣傳法律,合力營造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優質環境。未成年網絡保護涉及方方面面,熟悉《條例》才可能更好地宣傳《條例》。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面對身邊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問題,該當何為?將法律中的條文規定,轉化為現實中的自覺行動,這中間需要有轉化過程,需要有具體舉措跟進,讓《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入心入腦,深入人心,未成年人該怎么做,未成年人身邊的人該怎么做,越拉越多的人懂得如何去做,學好法律是基礎,宣傳好法律是效應,社會共治是途徑,踐行《條例》是保障。
社會共識,社會共治,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條例》更有實效。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保護權利與義務為核心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對全體人民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作為我國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社會共治是落實《條例》最為有效的途徑,社會各界各類人群,明確責任與權利,體現擔當與作為,才能更好地引領社會共治。相關部門已經開了個好頭,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人廣泛宣傳,讓《條例》入心入腦,《條例》更能體現其價值。《條例》不只是寫在書中,也不只是掛在墻上,更是要深入社會各類人群心中,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有效避免未成年網絡保護中侵權事件的發生。
注重形式,講究實效,多措并舉開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宣傳。內容擺在那里,如何才能讓這些內容為相關人員所接受,知識宣講會有效果,更多從未成年人具體實情出發宣傳方式亟需跟進,可以是電子屏、宣傳欄、短視頻,也可以是知識搶答、演講比賽、節目編排,還可以是案例剖析、專題講座、法制訪談等等,讓內容更加具體,讓形式更加多樣,讓效果更加明顯,亟需社會各界更多更大作為。據悉,下一步,網信部門將集中整治編造傳播違法和不良信息、利用新技術新應用生成低俗內容等突出問題,持續凈化網絡環境;檢察機關將針對違反條例規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進一步加強檢察司法保護,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安全的網絡環境。從網絡突出問題入手,從具體侵權行為出發,強化相關方面的宣傳教育,有針對性的相關做法,實際效果更為明顯。
未成年網絡保護,關系著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關系著國家命脈,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積極作為。讓宣傳入心入腦,讓《條例》落地生效,護航未成年網絡保護,學好法律、宣傳法律、踐行法律,密織的立體“安全網”,可以凝聚未成年網絡保護磅礴力量。(泉州文明網 周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