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城區一角 張晉 攝
深冬的福鼎城區內,大街小巷深度“美顏”,居民們推窗可見綠、出門即入園,文明行為蔚然成風;鄉村里,文明標語處處有,村規民約口口相傳,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
福鼎市攜著積蓄已久的文明力量,高標準謀劃、高質量推進,以“內外兼修”的方式,完善常態機制、補齊創建短板、推進城鄉融合等,全力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讓城市綻放文明之花,讓群眾共享文明之果。
福文化主題公園
基礎設施“更新” 居民幸福 “升級”
2023年12月20日,位于福鼎市山前街道的福臨路道路改造項目現場,機器轟鳴,車輛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目前,工人正在抓緊鋪設雨污管網,破解該片區污水排放問題。”據項目負責人林銘介紹,項目主體預計2024年5月完工。
福臨路沿街住宅多、商鋪多、工廠多,長期以來,受困于基礎設施不完善,經常出現雨污堵塞問題,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作為福鼎市主次干道改造的重點項目之一,福臨路道路改造項目改造道路長度1253米,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強電下地、雨污分流、道路拓寬等。“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將大大降低生活污水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改善人居環境,有效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福鼎市創城辦副主任謝文靜說。
基礎設施建設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必要途徑。自創城以來,福鼎市共實施創城補短板項目258個,投入約4.5億元,目前已完成城東路、朝暉路、職成路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226個,完工率達88%,城市顏值再度刷新。
公園成文明實踐新陣地
公園景觀是一座城市的窗戶和名片,對于提升城市魅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位于桐山街道鎮邊社區的福鼎市創城主題公園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公園建設臨近收尾。園內休閑廣場、兒童微樂園等一應俱全,并通過綠化、景觀、文化等多方面優化,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休閑娛樂好去處。
“公園占地3畝多,從去年底開始建設,融入了創城主題元素,同時增添了一些便民設施,預計月底完工、對外開放,屆時也會作為文明實踐的一個延伸點,有效助力社區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鎮邊社區黨總支書記施瑩瑩介紹。
城園相融,生態宜居。近年來,福鼎市持續完善公共環境建設,在閑置地段“見縫插綠”,新建一批批口袋公園、綠道慢道,同時加快福文化公園、鹿龜山綜合性公園、雙桂(智慧體育)公園、梅澳濕地公園等建設步伐,抓好主干道綠化,優化改善城市硬件與軟件,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城市面貌“增氣質”,環境整治“促提升”。為進一步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2023年以來,福鼎市針對農貿市場及周邊、城區路側智慧停車收費泊位管理、城區交通秩序、城區巡游出租汽車、三辦綜合執法、鄉鎮綜合整治、網吧控煙管理、城區流浪漢管理等八大項整治工作開展考評,督促相關單位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推進綜合整治工作提質增效。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累計開展各類專項整治活動8312余次,三辦執法隊累計開出罰單1953余單。
同時,以影院信號燈等7個重點交通路口為重點,輻射至南大路等主次干道,定期開展早晚高峰期不文明交通行為勸導工作;不斷強化環境衛生管理,推進垃圾分類屋建設,督促城管環衛加大環衛保潔人員隊伍力量,增加保潔頻次和覆蓋面,提高環境衛生保潔質量,持續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創新機制“破題” 文明建設“提質”
看著規劃整齊的停車位、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在石湖社區天源小區生活多年的林阿姨頗有感觸:“雖然沒有物業公司,但在福鼎市住建局和社區志愿者共同幫助下,小區變得越來越宜居。”
天源小區于2012年10月建成,現有居民140余戶。“因無物業管理,環境臟亂差、樓道雜物亂堆、車輛隨意停放等‘頑疾’久治未愈。”石湖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李麗清說。
由于種種歷史遺留問題,福鼎城區存在一定數量的無物業小區。面對無物業小區治理中存在的社區人手不足、缺乏管理經驗、經費緊張等難題,如何找到突破口?
2023年3月,福鼎市制定出臺《文明單位共建無物業小區工作制度》,組織部分省級文明單位及部分寧德市級文明單位與無物業小區掛鉤共建,協助屬地社區加強無物業小區的規范建設。
福鼎市住建局創城經辦人員葉子寧告訴記者,該局每周會組織一名科級領導帶領3名以上工作人員前往石湖社區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和消防安全隱患排查,協助天源小區科學施劃停車線、申請資金建設兩輪車停車棚、制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傳板,營造小區居民文明、和諧、幸福鄰里氛圍。
省、市級文明單位掛鉤共建無物業小區,打通社區治理“末梢神經”是福鼎市健全創城工作體系,完善創城常態機制的生動實踐之一:
——優化創城季度紅黃榜綜合考評指標及細則,同時對城區社區(村)創城紅黃榜考評進行分類別考評,使考評更加科學、合理。
——制定出臺城區“星級文明市場”評選制度,每月對城區七大農貿市場按照創城測評體系標準進行考評,對排名靠前的農貿市場進行通報表揚,授予流動紅旗并給予工作經費獎勵。
——持續完善城區三個街道辦事處綜合執法工作考評,結合聯合執法、市容市貌整治、交賬銷號等工作機制,每季度對三辦綜合執法大隊開展考評,并對考評前兩名的街道執法大隊予以獎勵。
——制定出臺《城區道路清掃保潔服務質量考核管理辦法》,由市創城辦牽頭,組織城管局、三辦、社區,每月對城區環境衛生質量開展2次考核,通過考核督促補齊人員力量、加大保潔頻次和覆蓋面,切實提升城區環境衛生保潔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網格共建、季度紅黃榜、半年度、年度考評等工作機制。推動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文明城市與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深度融合、文明行業與文明單位創建工作一體推進,加強文明創建工作規范管理。同時,鼓勵、支持非公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參與創建,拓寬文明單位創建工作覆蓋面。”謝文靜說。
“嘭嘭鼓”宣講文明新風
結對共建“下鄉” 共沐和諧“新風”
2023年12月21日,福鼎市貫嶺鎮與桐山街道開展“創建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共建”簽約儀式,確定貫嶺村與小路社區、茗洋村與福全社區、分水關村與西園社區為福鼎市首批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工程共建單位。
“依托雙方優勢資源及梳理城鄉融合問題清單,我們確定‘七個一’共建清單,即‘互派一名城鄉精神文明協理員、共建一支志愿服務隊、共推一條星級文明戶示范街(文明家庭)、共辦一系列文明實踐活動、互補一個精神文明創建短板、共產一批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宣傳產品、共促一個融合品牌’。”福鼎市城鄉文明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夏品芳說。
城鄉共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下鄉”與“進城”雙向交流,讓城鄉文明實踐互促共進。
“通過城鄉互動,結對共創,可以把城區的文明新風帶到鄉村,提高鄉村創建水平。反過來,鄉村也能為城區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輸送一批本地特色文藝精品。”謝文靜說。
自創城以來,貫嶺鎮“嘭嘭鼓”理論宣講輕騎兵便持續活躍在城鄉的大街小巷、公園小區中,隨著響亮的鼓聲、清脆的快板聲,在說唱念打之間,將文明新風深深唱進了觀眾的心坎里。
“我們將創城內容融入曲中,以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引導大家自覺踐行移風易俗,倡導樹文明新風,爭做文明新風的倡導者、踐行者、推動者,共建共享幸福生活。”“嘭嘭鼓”理論宣講輕騎兵成員林元獻說。
以城帶鄉,以鄉促城。2023年,福鼎市被確立為首批省級“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十個試點縣(市、區)之一后,及時成立由福鼎市委書記為組長的“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領導小組,研究通過《福鼎市“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工程”實施方案》,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創建——
常態化開展交賬銷號、綜合整治、聯合執法,并輻射到福鼎市各鄉鎮、村,全面動員各鄉鎮及試點村圍繞重點區域和重點部位堅持每半月開展2次綜合整治,細化試點村鎮的考評要求,推動文明城市創建由城市向農村輻射;
發揮城鄉文明特聘指導員作用,指導并協助試點村鎮每月開展2至4場形式多樣,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明實踐活動,積極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加強文明培育,促進文明素質共同提高、治理效能共同增強、生活品質共同提升;
建立城鄉文明結對共建幫扶機制,推進各級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結對共建活動,組建各類志愿隊伍660支,共計9700多名志愿者,常態化開展暖心惠民的志愿服務活動。
“共建共享,城鄉文明‘美美與共’,不斷展現福鼎的文明溫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結合城市的發展實際,深化拓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努力實現‘首創首成’的目標。”福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創城辦主任張光港說。(閩東日報記者 朱靈塬 通訊員 王婷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