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景滿漳州,文化耀古城。2023年12月28日至30日,以“福滿八閩·開漳大吉”為主題的第二屆福建“福”文化嘉年華在漳州啟幕。來自海峽兩岸的藝術工作者、非遺傳承人、燈謎愛好者以及市民游客相約“花樣漳州”、相聚“千年古城”,辭舊迎新、暢想新年、共享“福”氣。
在漳州,古老的“福”文化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本屆嘉年華緊緊圍繞福氣迎春“一個主題”——“福滿八閩·開漳大吉”,打造了福連兩岸“一個系列”,設置了尋福八閩“一條主街”,讓市民游客漫步古城便可一站式感受八閩“福”文化的魅力。
第二屆福建“福”文化嘉年華文藝匯演精彩紛呈。圖為《福如東海 龍騰中華》篇章劇照 本報記者 沈昊鵬 攝
增添“福氣值” 感受“福”文化
漳州有正月十一“吃福”的習俗。此次活動借鑒“十一吃福”的寓意,設置了福禮“水鐺鐺”八閩文創集市、福街“逛透透”明代風華福文化街區、福燈“焰焰閃”兩岸燈謎會猜、福曲“鏘鏘滾”戲曲曲藝表演、福味“香貢貢”漳臺美食街、福影“人人看”電影展播、福潮“風火火”快閃打卡“福STYLE”、福氣“斗陣行”傳統民俗花車巡游、福運“來相找”古城尋福游園打卡、“福將臨八閩”文創游戲,以及開幕式等共“十一福”趣味形式子項目,并用“水鐺鐺”“鏘鏘滾”“香貢貢”等閩南語命名,以此彰顯閩南文化特色。
當國風遇到八閩文化,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主題宣傳片《福將臨八閩》給出答案。只見兩個身穿鎧甲、戴著“福”文化logo護心鏡的明代小將軍“福將”——龍哥和鳳妹穿古越今,入八閩大地尋福,品美食、看美景、賞非遺。
“福將”既代表福建歷代名將,也寓意福降臨八閩。本屆嘉年華正式發布了主題宣傳片《福將臨八閩》、活動IP吉祥物“福將”、“福將臨八閩”文創游戲。在“福將”的帶領下,市民游客開啟了一場“福”味十足的文化之旅。
福“創”琳瑯滿目。在八閩文創集市上,福州的脫胎漆葫蘆、福銀杯、髹漆錦鯉魚皮筆套,廈門的衍紙、珠繡,莆田的紅木文房四寶、象棋,泉州的“千里江山”瓷具,龍巖的“紅古田”小紅軍,南平的百花建盞,三明的百福杯,金門的“魯班工坊”,臺南的“恬冉神皂”等來自福建各地及臺灣的2000余件“福”文化文創產品在此集中展示展銷,為大眾呈現了一場文化盛宴。
福“樂”婉轉動聽。“咚鏘、咚鏘……”鑼鼓聲響,好戲登場。古城芳華橫路,地方戲曲表演、漳州講古、相聲、漫才表演等好戲連臺。臺上,上演扣人心弦的故事;臺后,你方唱罷我登場;臺前,觀眾看得如癡如醉,愛戲曲、揚國粹的理念漸入人心。古城北廣場,嘻哈說唱、民謠彈唱、潮流街舞等流行表演,吸引不少年輕人駐足觀看。傳統與時尚在古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福“藝”精彩紛呈。漫步古城,不難發現陳元光、朱熹、王陽明、林語堂等與漳州有關的歷史人物穿越至今,與市民“斗陣行”、頻頻互動。在“福人來作伙”大明盲盒互動區,本地網紅扮成明朝馬丁大人,與群眾擲骰子、玩游戲,普及閩南文化、海絲文化。“好玩、有趣、接地氣!通過與馬丁大人互動,孩子了解了不少漳州傳統文化。”市民吳曉云頻頻點贊。
同享“漳州味” 樂享“福”文化
漳州素有“海濱鄒魯、花果之鄉”美譽,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靚麗名片。本屆嘉年華活動在別具“唐宋古城、明清街區、民國風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特色的漳州古城舉辦,讓市民群眾品嘗了漳州美食、體驗了閩南文化。
這是一場有著濃濃“漳州味”的嘉年華。漳州味,不僅是味道,存在于海蠣煎、四果湯等地道美食里,讓八方賓客在舌尖上品嘗出漳州的與眾不同;漳州味,也是品味,潛藏于非遺技藝、民俗活動之中,讓來漳旅客親身感受漳州傳統文化的獨特氣質。
剪紙、木偶戲、木版年畫、漳繡、棉花畫、糖畫、油紙傘等各類具有漳州特色的民俗展演和非遺工藝展示令人目不暇接。
夜幕降臨,文藝演出精彩上演,拉開了嘉年華的序幕。開場《福滿家園》融合了民俗表演以及八閩文化、海洋文化,用《中國福》歌舞的形式表達八閩各地及臺灣對盛會的祝福,串聯起一幕喜慶歡騰的勝景。“有別于傳統開幕式歌舞模式,此次文藝演出融合了音樂劇、音樂情景劇等多種表演形式,融入了水仙花傳說、開漳圣王等漳州元素,希望能為觀眾帶來一場沉浸式的視聽文化盛宴。”演出執行導演介紹。
第一篇章《福臨八閩 水仙花開》生動演繹凌波仙子的傳說,展現了漳州人智慧勇敢、不畏艱難、敢拼會贏的美好品德。“無論如何,我都要守護這一方百姓。”面對質疑,凌波仙子福佑鄉民的意志不改,讓現場群眾不由地拍手叫好。隨著陣陣鼓聲,第二篇章《福滿乾坤 開漳大吉》映入眼簾。這一篇章講述的是陳元光入閩開漳、福澤一方的歷史故事。整場表演以閩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為載體,將3D全息投影、南音、童謠等多種表現形式相融,令人有古今穿越、時空對話之感。而第三篇章《福如東海 龍騰中華》充分展示了八閩文化和閩臺文化交流,把各地文藝與現代流行音樂、說唱相融合,具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與富有激情的現代藝術碰撞,敘事與舞美同臺,光影與星月同輝,現場氣氛熱烈。
點亮一盞燈,照亮整座城。文藝演出后,現場舉行點燈儀式。無人機驅動“福龍”“祥鳳”升空飛舞,滿載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和祝福,與廣大市民、游客一起迎接新年。
“哇,太震撼了!”市民陳志坤拿起手機拍攝龍鳳飛天的視頻,第一時間發到了朋友圈,并配文:龍鳳呈祥,福從天降。他告訴記者,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此番盛景讓他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共敘閩臺情 發展“福”文化
“‘福’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岸民眾心中的寓意是一樣的。”臺灣青年胡士瑛興奮地說道。在文藝演出晚會上,她和漳州青年王安徽合唱歌曲《中國福》《中華情思》,唱響了“兩岸一家親、漳臺親上親”的華美樂章。
胡士瑛祖籍四川,來自臺灣新北市,2015年和丈夫從臺灣來到福建發展,從事培訓和音樂工作。“很榮幸參與演出,傳播中華‘福’文化。通過參與演出,我深入了解了閩南文化發展歷程,更深切體會到兩岸文化同根同源。”胡士瑛說,近年來,海峽兩岸都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傳承“福”文化,大陸通過大型演出等形式展現,震撼人心;而臺灣也會在音樂劇中融入和表達,溫潤動人。
新年來臨,在福建生活八年的胡士瑛滿懷新期待:“閩臺文化、習俗、飲食、氣候相近,福建非常適合臺胞定居。去年,我在福建買房了,相信今年又是福氣滿滿的一年。”
以情促融,福連兩岸。本屆嘉年華充分發揮漳州古城“福建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品牌優勢,進一步挖掘古城魅力,開展了福燈“焰焰閃”兩岸燈謎會猜、福味“香貢貢” 漳臺美食節、福禮“水鐺鐺”八閩文創集市等福連兩岸“一個系列”活動,吸引臺商、臺青和文化工作者參與,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在“八閩尋福”文創產品展銷現場,魯班工坊攤主李錫福正忙著迎客。他告訴記者:“12月28日我起了個大早,搭乘第一班船從金門到漳州。來到漳州就感覺回到家鄉,倍感親切。”而在宋河另一頭,兩岸燈謎會猜現場,人頭攢動、掌聲連連。“贊揚拔刀相助者——臺地名連古稱謂”等蘊含兩岸歷史文化知識的燈謎吸引了眾多燈謎愛好者。
“臺灣有許多人祖籍地在漳州,同說閩南語,希望漳州保持高速發展,兩岸加強合作交流,這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臺灣謎學研究會理事長鄭志崇說。(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 廖瑜婷 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