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樓威嚴,古街悠悠;以文化人,鄉村和美。冬日里,走進擁有“客家莊園”“民間故宮”之美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連城縣培田古村落,青磚墻后,孩童熙然而樂;橋邊樹下,老人聊天說笑;鄉野田間,冬種播撒的油菜籽正暗暗發力……天、山、水、田、人、房融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彰顯出新時代和美鄉村的動人圖景。而這也正是培田古村落世代注重興養立教,延續家風家訓文化根脈所結出的歷史碩果。
“孝弟宜敦、勤儉宜崇、廉恥宜勵、倫常宜肅、忠厚宜尚、品行宜端、禮義宜明、爭競宜平、刑罰宜公、身家宜清。”“后龍水口,蓄樹木而衛風水。路內水圳,護祖堂而便汲飲。松山竹木,生財源而資利用……”培田從乾隆四年開始設立家訓,后立家法,再立族規、公益社章程。這些培田先祖贈與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培田人代代相傳、振興鄉村的精神靈魂。
現如今,培田村在家訓家法族規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制定了村規民約:“崇文重教興鄉風,耕讀傳家鑄家盛;興養立教代代傳,忠孝廉節步步高;綠水青山是塊寶,低碳景區要創好;游客來到笑臉迎,不欺旅客講公平;景區路內車限行,日間禁止夜可停;路內水圳需保護,雞鴨圈養講文明;毀林占地應禁止,糧食安全要兜牢;黃賭毒來莫要沾,防范詐騙守錢袋;鄉村振興齊心干,培田古村煥新顏”。新的村規民約已成為培育文明風尚,建設和美培田的重要載體。
走進位于培田村衍慶堂的清廉文化展示中心,八百年古宗祠左右墻上“忠廉”“節孝”四個水墨大字格外醒目,當地黨員干部在品味“耕讀為本、清白傳家”的培田清廉文化中接受廉潔教育。“近年來,我們進一步挖掘培田家風家訓精神內涵,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清廉文化資源開展廉潔教育,引導全縣黨員干部傳承優秀文化,自覺修身齊家,培樹清廉家風,錘煉優良作風。”連城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邱陽表示。
培田人敬畏自然、崇尚生態,村內布局合理的水圳、暗溝和水塘組成培田順暢的排水系統,便是最好的證明。現如今,為了保護古村風貌,培田村在深化“河長+林長+檢察長+警長”等協作機制,健全“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垃圾日常處理,使村里的環境質量明顯提升的基礎上,組建黨員、青年、巾幗志愿隊等5支,吸納志愿者600余名,設置59個黨員先鋒崗,把人居環境整治、護林護河等志愿服務做進家家戶戶。漸漸地,保護生態環境這一村規民約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一步步引領鄉村走向“綠凈美”。
“我們在這里吃飯吃得好,吃得開心!你看這番茄炒雞蛋,雞蛋都比番茄要多嘞!”……每到午餐和晚餐時間,培田村老人食堂便呈現出一派異常熱鬧景象。培田村為發揚“孝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2018年通過多方努力開辦老人食堂,實行午晚兩餐制與“60至90歲老人一餐2元,90歲以上老人免費用餐”的運營模式,并由村民組成“志愿者團隊”開展暖心服務,讓高齡、孤寡、留守老人“食有所依”。此外,考慮到行動不便和失能老人出門就餐難,志愿者每日悉心備好餐食送至老人家中,老人食堂切實守護了老人的幸福“食”光。如今,在培田村,以“孝”為核心的家風村規蔚然成風。
村規民約“約”出時代新風,“約”出和美鄉村。八百年傳統古村培田正煥發出新時代的璀璨光芒。(龍巖市委文明辦 連城縣融媒體中心 黃水林 吳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