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泉州市不少中小學陸續推廣午托服務,并因地制宜為學生創造午休條件。其中,“午休神器”——新式午休課桌椅的配備讓部分學生實現從“趴睡”變“躺睡”。解決學生午休問題是一項充滿溫情的關愛工程,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泉州市學校推出的舉措,回應了民生關切,也印證了一句老話,只要不退縮,辦法總比困難多。
以前,人們的生活半徑較小,居住地與學校距離較近,學生中午可以回家用餐、午休。隨著城鎮化步伐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居住地與學校距離普遍較遠,特別是隨著“雙減”政策落地,課后服務在中小學實現全覆蓋,學生在校時間也相應拉長,學生在校午餐、午休成為常態。
一直以來,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和睡眠質量備受重視。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不足是客觀存在的。根據相關要求,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小時。而據《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調查,初中生的實際睡眠時間平均只有7.48小時,小學生則為7.65小時。午睡作為睡眠的一部分,可以彌補居家睡眠時間的不足,就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教育部先后出臺多份文件,要求確保中小學生充足睡眠時間,適當擴大教室學習活動空間和體育運動場地,為非寄宿制學校提供學生就餐和午休條件。今年11月,泉州市教育局也發布公告稱,啟動泉州中小學校教室課桌椅配置改善工作,鼓勵提供可折疊健康午休桌椅,為孩子創造舒適安全的午休環境。回顧近幾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輿情熱點能夠發現,代表委員關于在全國中小學盡快實施午休躺睡的建議,也屢屢沖上熱搜。從更廣泛的社會意義講,妥善解決學生的午休問題,還有利于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提升市民的生育意愿。
中小學生的午睡問題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政策如何更好落地考驗著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管理智慧。教育部門和學校當積極應變、轉變觀念。從大的方面講,持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擴充校園校舍設施設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立足眼下,應鼓勵各校根據自身實際,因地制宜,一校一方案,也可在同一學校采用多種方式,探索多元的午休模式:規劃新建學校的,應增強前瞻性設計,將學生午休環境建設納入規劃,為學生在校午休躺睡預留空間。有空閑教室或者體育館、綜合教室等設施的,應最大限度利用場地資源,配備午休設施,這過程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理意識和責任意識。沒有閑置空間的,通過挖潛改造,購買可升降、可調節躺臥式午休課桌椅,或鋪午睡墊、使用瑜伽墊等多種舉措,改善學生睡眠條件。沒有條件讓學生躺睡的,可以推薦幾款孩子趴著睡比較舒服的枕頭,同時優化午休空間溫度、光線等環境,確保學生午休的時間和質量。
當然,實施“平躺睡”,除了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外,還要因人制宜,對于精力旺盛、沒有午休習慣的學生,學校可以安排到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看書,或者在教室自習,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不要讓午睡成為孩子的“負擔”。當然,硬件設施跟上了,隱形負擔也要消除,比如,切實減輕作業負擔,中午不給學生留書面作業,最大化保障孩子們的午休時間。
小睡眠,大健康,“睡眠管理”雖是管理的“小切口”,卻蘊含著教育“大情懷”。貫徹和落實睡眠管理,保證學生擁有高質量的睡眠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關系著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調整精神狀態、提高學習效率,值得我們為之持續付出努力。(泉州晚報 吳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