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省級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日前,惠安縣輞川鎮吹樓村長者食堂完工并投入運營。寬敞明亮的餐廳,溫馨簡約的墻繪,一應俱全的家電,讓人眼前為之一亮。“聽說村里開了家長者食堂,我們就過來嘗嘗,味道不錯,很適合我們。”村民劉奶奶高興地說。
民以食為天。今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就提到“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據了解,惠安縣聚焦群眾所思所盼,精心謀劃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新建養老項目11個、總投資392萬元,其中新建成3所農村幸福院,新建成8家長者食堂。
隨著我國各地的社區食堂越來越多,繼“成人小飯桌”火了之后,不少吃膩了外賣的年輕人,也選擇走進社區食堂解決吃飯問題。為此,社區食堂經營管理部門也及時調整思路和經營方式,實現了從“老齡”到“全齡”、從“食堂”到“學堂”的跨越。“社區食堂+親子活動”“社區食堂+農場”“社區食堂+培訓講座”“社區食堂+夜校”……難怪有網友說,承載吃飯這件“關鍵小事”的社區食堂,日漸拓展為“全齡友好”“搭子社交”的新空間。
民生無小事。社區食堂是關乎千家萬戶的“關鍵小事”,也是關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實事。更值得贊賞的是,如今隨著社區食堂功能的增多,不僅可以作為老年人社會交往與社會參與的平臺,還能幫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網絡,減輕孤獨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特別是不少社區食堂通過創新舉措和服務功能的延展,吸引了大批多元人群的加入,讓社區食堂更有生機和活力。
把社區食堂打造成能讓百姓樂享的幸福“食”光,不能僅僅依靠政府“輸血”支撐,還要走上市場化、專業化運營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機制;不能簡單地將“社區食堂”與“老年食堂”畫上等號,而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思路,挖掘上班族、獨居青年、帶小孩的雙職工家庭等潛在客群,打造“食堂+”服務業態,將社區“小食堂”辦成“大民生”, 不斷增強轄區百姓幸福感。
同時,充滿煙火氣的社區食堂不僅是居民“家門口”的近距離消費場景,也是回應居民對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載體。期待有更多的社區食堂繼續深挖增值價值,必要時還可以鼓勵引入專業機構運營,提供高性價比的消費場景,打造兼具創新活力、造血功能的品質生活空間,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建設的意愿,讓居民與社區的情感聯系更緊密,歸屬感、幸福感更強。只要內外共同發力,定能激活社區食堂一池“活水”,實現穩定健康發展,造福更多百姓。(安溪文明網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