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誠立身,國以誠立心。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亦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更是直接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國家倡導誠信,社會呼喚誠信,個人需要誠信,因此我們更需要進一步弘揚誠信守信文明新風尚。
弘揚誠信文化,爭做文明知信人。誠實守信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誠信關乎社會和諧穩定,關乎個體成長和發展,弘揚誠信文化、誠信美德,爭做文明知信人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廣泛傳播誠信的理念和價值觀,宣講誠信故事,傾聽誠信聲音,匯聚誠信力量,并將其貫徹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人人關注誠信、人人崇尚誠信”的良好風尚,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充滿誠信和尊重的社會,讓誠信成為城市文明的最美底色。
倡導誠信經營,爭做文明用信人。人無信不立,商不信無利。誠信經營不僅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基石,也是構建公平競爭和誠信交易的重要保障。伴隨著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廣泛使用,一些新的誠信問題又涌現出來,如虛假宣傳、數據泄露和隱私侵犯、論文倒賣等備受關注。這些誠信“堵點”,不僅造成經濟損失和社會信任度下降,也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倡導誠信經營,文明用信至關重要。這就需要企業堅持誠信經營、誠信做事,維護誠信形象,樹立誠信品牌,將誠信經營作為一種責任,樹立起文明用信的形象,共同營造一個更加誠信和公平的營商環境。
參與誠信建設,爭做文明守信人。社會誠信,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建設者,每個公民都應積極爭做文明守信的人。于個人而言,首先須明誠信之大德,最大的“誠”是對黨和國家的忠誠,最大的“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仰。需要我們對黨和國家事業忠誠;其次,要守誠信之公德。誠信是一種責任,既要靠制度約束,也要靠道德自覺。最后,要嚴誠信之私德。誠信不僅是社會交往中應該遵循的規范,也是提升人格境界的必由途徑。增強法治意識,遵守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行業規約,關注自身社會信用記錄,積極參與誠信教育和信用監督活動,承擔社會責任。
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誠信,這一美德從內心散發出溫暖的光芒,點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紐帶。我們要讓誠信始于心,文明踐于行,將誠信融入日常生活中,講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不斷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共同開創更為幸福的未來。(涵江區委文明辦 阮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