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彰顯社會進步;鄉風文明,淳美和諧家園。近年來,紅白喜事比闊氣講排場的少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選擇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廣大農村地區面貌煥然一新,移風易俗工作成果斐然。然而,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仍然需要綿綿發力、久久為功,仍然需要用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家庭文化為移風易俗工作注入力量。
鄉村文化是鄉土氣息和人文氣息的寫照,更是一個村莊千百年來優良精神風貌的縮影。在廣大鄉村地區持續做好移風易俗工作,要大力弘揚淳樸民風,培植文明鄉風,充分發揮利用好鄉村文化這個有力武器。要因地制宜施繪鄉村文化墻,在扮靚鄉村面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給鄉村大地根植文明血脈,于潤物無聲中向廣大村民注入文明基因。還要將移風易俗的相關約定寫入《村規民約》,用凝聚全體村民文明共識的約定來規范日常行為,有效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此外,還要注重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積極培育僑鄉文化、廉政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用優秀的思想文化指引鄉村新發展,讓文明新風浸潤人心。
家庭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并在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優秀的家庭文化不光影響著一個家庭的文明和睦,更能為家庭成員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因此,移風易俗應該注重從家庭“小切口”入手,抓牢家風家訓這個發力點,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植入新時代的文明理念,將薪火相傳的家庭精神具象化,轉化成為一個家庭移風易俗的指導思想。人要向優秀的人學習,家庭也是如此。地方應該積極舉辦“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好家風”巡回宣講等學習互鑒活動,推選出“家庭”中的“楷模”,給予千萬家庭正向引導。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家風家訓館,讓看不見摸不著的家風精神,轉變為實體可感的學習陣地,建造起一座傳揚優秀家庭文化的道場。
移風易俗,移的是“歪風”,易的是“低俗”。移“歪風”、易“低俗”的關鍵在于發揮好文化內核作用,從思想根源轉變廣大村民群眾的認識。相信從家庭文化和鄉村文化兩方面入手,一定可以做到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讓文明新風吹拂在鄉村大地上。(涵江區委文明辦 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