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寧波市慈善總會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掛號信。白色的信封上,署名“順然”,落款地址是不存在的人民路1號。打開信封,里面是一疊厚厚的匯款收據,共110張,其中108張9999元,1張55元,一張53元,累計108萬元。從1999年起,“順其自然”堅持每年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今年已是第25次,累計金額高達1577萬元。(11月16日央視新聞客戶端)
這是一份溫暖的約定,25年來從未缺席。除了第一次捐款時留下一張紙條,寫明“好事不說,壞事不做,順其自然”,這位“神秘人”從未吐露過行善的原因。為了“深藏功與名”,每次匯款從“順其自然”中隨機選擇兩個字作為捐款人名,每張匯款單都不超過1萬元(達到1萬元需要署上真名)。20多年來,寧波市慈善總會一直根據“順其自然”的意愿,將善款用于助學、教育方向,并通過媒體對每一筆善款的使用進行公布。
大愛無私,靜水深流。“順其自然”連續25年隱名捐款,累計金額高達1577萬元,無疑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大愛之舉。如果說一時的愛心善舉讓人感動,那么長年累月連綿不斷的堅持,用愛心激蕩著愛心、傳遞著慈善精神,則更顯其偉大。留名或隱名,“順其自然”都一樣崇高可敬,與其刻意尋找,有違其行善初衷,不如見賢思齊,學習他(她)的慈善精神。正是在“順其自然”影響下,各地隱名捐贈的愛心人士越來越多。
“順其自然”不僅成為寧波慈善的金名片,已融入寧波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全國各地也不斷演繹著這種“深藏功與名”的大愛之舉。比如,嘉興的“金粟緣人”、溫州的“蘭小草”、青島的“微塵”等,都像“順其自然”一樣,用低調而純粹的大愛傳遞著人間真情。今年“五一”前夕,杭州市慈善總會收到有史以來金額最大一筆個人匿名捐款。捐贈者是一位老人,她專門出資500萬元人民幣,成立“香樟專項基金”幫助有需要的人。
而在互聯網上,更是有著無數“順其自然”式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匿名捐款的行列。數據顯示,民政部先后遴選3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從2016年到2022年9月,累計帶動超過510億人次的網民參與,累計募集善款35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老牌民間公益慈善組織也積極加入“慈善+互聯網”賽道,通過數字實現共創、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公益,逐漸深入到教育、醫療、養老、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等更多領域。
中華民族素有崇德向善的傳統美德,無論是“樂善好施”“守望相助”,還是“勿以善小而不為”“達則兼濟天下”,都包含一種樸素的慈善理念。有人說,慈善是蓬勃向上的力量,可以讓更多人生存有尊嚴、生計有保障、生活有盼頭。這也是慈善最本質、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在個人捐贈、小額捐贈普及的今天,捐款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樣,如“慈善+互聯網”“慈善+金融”“慈善+社工”等,人人皆可成“順其自然”這樣的人。
慈善是人人可為的善舉,是大有可為的事業。愿新時代的我們每個人都能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愛心善舉在神州大地涌動不息、蔚然成風。(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