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21日訊 近年來,漳州市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環境衛生明顯改善,公共秩序明顯優化,市民素質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提供強大精神力量、豐潤道德滋養和良好文化條件。
垃圾分類新風尚,人人參與好習慣
突出價值引領,在提升公民素質上下功夫
組織教育實踐活動,舉辦漳州市2023年“公民道德宣傳日”座談會暨“文明漳州城 愛拼才會贏”主題公益短視頻征集評選頒獎活動,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全市征集134個公益短視頻,評出特等獎1名,一等獎2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8名,優秀獎10名。深化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人行道、社區(小區)內機動車亂停放、電動車闖紅燈、騎車不佩戴頭盔、不文明養犬等十大不文明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在主城區劃出非機動車停車線16.2萬米,可供停放13萬多輛電動自行車,設置共享單車停車站點1017個,推動《漳州市城市文明養若干規定》的立法工作,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九龍大道與騰飛路交叉口渠化島改造
突出精細管理,在提升城市品質上下功夫
推進背街小巷改造,堅持“一街一景一方案”,排查建成區背街小巷、零星閑雜地,改造提升的背街小巷,采取簡易審批流程組織實施。去年以來,薌城、龍文、龍海、長泰四個主城區完成219處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推進交通秩序整治,改造升級“智慧停車”系統,增加機動車停車位30000個。優化漳州市實小勝利校區、漳州三中、漳州八中等校園周邊交通組織,完善停車區域管理和護學崗設置,全力保障校園周邊道路交通安全。在市區82個主要路口設置交通安全“小喇叭”,持續傳播安全文明出行知識。推進市容市貌提升,依托指揮中心智慧城管平臺,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今年來,全市整治“牛皮癬”40余萬張,教育、勸離非法占道經營6萬多起,清理圈占車位2479個,糾治車輛違停4萬多輛次,拆除門前搭建600余起,整治油煙直排4589起。
小朋友在北江濱路口袋公園玩耍 游斐淵 攝
突出為民利民,在服務民生保障上下功夫
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著力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充電難、配套設施缺失等問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去年改造老舊小區227個,惠及居民1.54戶。2023年,計劃對262個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改造,惠及居民3.45萬戶。今年上半年,已有11個小區4578戶完工。加強農貿市場建管,制定《漳州市2023年農貿市場品質提升競賽實施方案》,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計劃總投資2000萬元,建設提升16個項目。全面落實市區26個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和運營管理,實行全天候衛生保潔和攤位衛生自治制度,強化市場周邊環境整治,營造良好的市場及周邊環境秩序。實施口袋公園建設,通過利用城市的邊角地、閑置地等“留白空間”打造成移步成景、“美美與共”的城市“微公園”,從“見縫插綠”“破硬建綠”及“平立結合”等多維度發力,打造“口袋公園”。市、區兩級政府先后投資1.6億建設“口袋公園”220個,讓市民遛娃有去處、健身有器材、賞景有座椅、休憩有服務,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贊揚。
在巷口社區、九龍社區,都有一支身著紅馬夾的巾幗志愿者隊伍穿行在社區大街小巷,哪里有臟亂差哪里就有她們美麗身影。鄭文典 余婷婷 攝
突出機制建設,在常態長效建設上下功夫
健全綜合測評機制,堅持分系列對城區、市直單位開展綜合測評工作,對測評成績最后一名的領導,分別由市文明委領導進行約談,倒逼責任落實。2023年共組織3次測評,并應用一次省對市模擬測評結果,約談了城區分管領導、市直單位主要領導9人/次。開展常態化創建工作,堅持常態化督查制度,對在整改中發現的問題,開出清單,明確責任單位,明確整改時限,做到整改反饋閉環管理。2023年以來,發出重點問題專項督辦單72份,100%反饋整改到位。堅持常態化材料申報制度,先后印發10份月申報計劃,實行按月收集,并按照“三審制”進行審核、完善、歸檔。建立精品點位創建機制。聚焦文明城市實地考察場所,制定出臺精品示范點位打造方案,分兩批次打造了33類114個精品示范點位,并啟動第三批155個精品示范點位打造工作,輻射帶動同類型點位整體創建水平。強化科技賦能文明城市創建,積極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管理平臺建設,打造形成“1+8”架構,包括一個基礎支撐子系統和材料申報、問卷調查、實地測評、文明單位(校園、村鎮)創建、創城督查、數據匯聚分析、綜合展示、文明隨手拍等8個子系統,把文明城市測評要求中的實地測評、網上申報、日常督查等環節系統化、模塊化。今年1-10月份,通過創城系統派發問題清單8392個,已處理8368個,整改率達99.71%。該做法獲得省委文明辦李琦主任的肯定和“點贊”。(漳州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