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積分制的獎品,人們常見的是各種生活用品,然而在惠安縣涂寨鎮南埔村,積分獎品卻是課時。日前,記者了解到,惠安縣涂寨鎮南埔村從今年4月份開始,在全村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對參與志愿服務的村民予以積分獎勵,村民可用這些積分為孩子兌換包含籃球課、南音課、電子琴課等多種興趣課的課時來免費上課。
南埔村之所以將鄉村治理積分制的獎品定為興趣課的課時,主要是因該村14周歲以下的兒童有600多人,不少家長周末和節假日要外出上班,孩子無人看管。推出這一兌換方式,既提高了村民參與鄉村管理的主動性,又因地制宜解決了孩子的看管難題,可謂一舉兩得。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空心化已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課題,當以熟人社會為基底的集體文化在鄉村漸漸淡化,隨之而來的便是村民公共精神的弱化。在鄉村振興這一大背景下,如何把鄉村日益原子化的個人重新嵌入到集體當中,就成了必須正視的問題。也正因此,村民通過志愿服務積分為孩子兌換課時,村里提供場地和設備,并聘請相關機構老師或邀請比較專業的志愿者每周來上興趣課,讓鄉村治理形成主體參與、價值共創與利益共享的一種全新模式,不僅做到了還利于民,也充分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曾經的年輕人逃離鄉村,再到如今的鄉村回歸潮,“逆城市化”生活的興起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返鄉村、建設鄉村,在新舊理念沖擊之下,新的鄉村文化也在慢慢重建。當下,我們亦需在全新的維度上去思考鄉村共治這一問題,如何在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尺度上,重塑個體的獲得感與責任感,實現鄉村的共同體再造?
鄉村治理積分制無疑給出了答案。2020年以來,泉州市制定了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工作方案,即將鄉村治理各項事務轉化為數量化指標,引導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對農民日常行為進行評價形成積分,并給予相應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58個行政村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不僅鄉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移風易俗觀念也日漸深入人心,可以說,“小積分”撬動了“大文明”,亦激發出鄉村治理的新模式。
顯而易見,鄉村是需要經營的,但鄉村經營應跳脫出固有的思維模式與傳統路徑,把從城市文明中吸納的現代精神,與從鄉土文化中汲取的傳統營養融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挖掘出新的鄉土建設理念,探索出多元的鄉村治理新路徑,塑造出一個嶄新的鄉村形態。如此,鄉村才能真正從舊日的精神家園變成當下的宜居之地,讓村民身有所棲,心有所寄。
當然,鄉村振興,關鍵還在人。要讓鄉村“留得住人”也“留得住心”,就要讓鄉村的軟硬設施建設做到內外兼修,從而不斷增進村民對鄉村的情感認同。就此而言,積分換課時這一舉措就給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啟示,那就是鄉村管理在充分尊重鄉村生產生活、尊重農民的基礎上,只要在模式創新上做到不拘一格“新意”十足,在成風化人上做到用心用情“心意”滿滿,便能讓鄉風文明產生“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去推動另一片云”的良性互動,并賦予鄉村振興綿綿不絕的內生動力。(泉州晚報 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