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攀樹運動、潛水、帆船、三邊足球、槳板、擊劍、中華射藝、極限飛盤……廈門大學這些獨具特色的課程備受同學們喜愛。多達53門課程的體育課選課單,也被學生們形象地比喻為“體育超市”。近日,來到廣西參加首屆學青會的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主任林致誠介紹了該校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經驗和做法。(11月13日《福建日報》)
前不久,“一碰就倒”的“脆皮大學生”現象在網上發酵。所謂“脆皮大學生”,是指那些體質脆弱、極易受傷和生病的大學生群體。玩梗之余,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生體質問題的討論。目前大學生體質呈下降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教育部一份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小學生情況最好(不及格率為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學生的不及格率進一步加大到30.0%。這樣的結果,發人深思。
按照教育部規定,大學一二年級體育是必修課,但在具體落實中,許多高校并沒有保質保量完成,要么每周一課,要么把體育課上成了游戲課,根本達不到規定要求。而且,有些體育課課程內容過于傳統,無法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大學三、四年級則基本上處于一種“放羊”的狀態。大學體育開課量不足,加之高校管理環境太過寬松,容易讓部分大學生不夠自律,缺少參加體育活動和鍛煉的激情,“脆皮大學生”越來越多就不足為怪了。
在學生體質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高校應有所作為,引導大學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如發展特色體育項目社團、組織形式多樣的運動會等,讓大學生實現從“要我運動”到“我要運動”的轉變。廈門大學體育教學的經驗做法告訴我們,“體育超市”可以讓更多大學生愛上運動。“我們拓展學校體育資源,開了這么多課程,讓更多學生能喜歡體育課,能選到自己喜歡的項目,上課才有樂趣,體育就有更大可能成為同學們的終身習慣。”
據介紹,廈門大學從2002年就開始試行并逐步推廣“三自主”課程體系,即自主選內容、自主選教師、自主選時間,規定大學四年內任何一學期都可以選體育課程,給學生更大的選課自主性和自由度。在培養興趣的同時,廈門大學還拓展了體育課的實用性,將體育課與其他專業所需的專業技能綁定,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當然,僅靠體育課還遠遠不夠,廈門大學還發揮體育社團的作用,并配備相應的指導老師,推動體育課內外一體化。
“體育超市”不僅是為了讓更多大學生愛上運動,更是為了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大學在體教融合方面進行了豐富實踐,通過豐富的體育課程吸引學生熱愛體育,通過精彩的體育賽事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通過高水平運動隊的引領示范提升體育影響力,以體樹德、以體增智、以體育美、以體促勞,讓體育成為更多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讓更多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蔡元培先生曾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陳嘉庚先生曾指出,“提倡體育,恢復國民健康為振興教育的先決問題。”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絕不能成為“脆皮一族”。各地高校不妨學習借鑒廈門大學“體育超市”“體教融合”等經驗做法,發展豐富普及度較高的體育項目、深化開展本校特色體育項目、拓展實用性與體驗性體育課程、創設“體育第二課堂”等等,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和生活習慣。(泉州文明網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