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是一項基礎工程、民生工程,是以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和途徑,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和理論成果,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斷提高公眾人文社科素養,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近日,多地紛紛啟動社科普及宣傳周活動,為群眾帶來形式新、內容多、底蘊厚、特色強的文化盛宴,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隨著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加強社會科學普及能力建設成為推動社科普及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離不開社會各界共同打出一套“社科普及組合拳”。
堅持“氛圍營造引導拳”。深入開展“社科普及宣傳周”“社科普及進基層”等宣傳活動,利用好社區、單位、學校等各類宣傳欄,積極更新各類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為群眾創造社科普及大環境,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提升素質。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打造百姓社科小程序、公眾號、視頻號,以輕量化、個性化、互動化的方式,適應當下數字化時代特點,擴大社科知識傳播面,讓群眾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社科知識,形成全民社科普及大環境。
堅持“內容導向創新拳”。在內容建設上不斷優化,突出“分眾化”,針對不同群體口味,制定特色“菜單”,緊扣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鄉村振興、法制普法、傳統歷史文化等內容,貼近受眾個性需求,為群眾提供“私人定制”。融入各地自身特色,創新運用數字資源,打造“云課堂”“線上競賽”“網絡音視頻”等優質數字文化產品,打通社科普及“線上通道”。
堅持“全民參與統籌拳”。各機關、企事業單位要發揮專業職能,結合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向群眾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基本知識、應急救援、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各類知識。依托博物館、文化館、青少年宮、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場所,利用自身文化資源及設施,開展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各大中小學校、企業、社區可與社會組織及民間研究機構力量,聯合開展“社科普及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推動全年齡段全民參與。
社會科學普及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公民社會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讓我們共同努力,用社科普及點亮“燈火”、燒旺“薪火”,在新時代運用具有生命力、創造力和傳播力的社科普及工作,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涵江區委文明辦 張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