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藝、閩西客家木偶戲、芷溪花燈制作技藝、四堡錫器制作技藝……翻開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的歷史長卷,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一項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繁星、意味深長。截至目前,連城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27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連城縣“根”之所系,“魂”之所依,而對非遺的傳承、運用、創新與發展,則是讓這個革命老區奏響高質量發展新樂章的“韻”之所在。
近年來,在龍巖市委文明辦指導下,連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立足當地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將非遺文化作為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抓手,圍繞理論宣講、陣地建設、隊伍培育和活動開展,用志愿服務促進非遺文化傳承,用非遺文化傳承推動文明實踐落地生根。
“非遺+宣講”??鑄牢思想引領之魂
10月20日,連城縣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梨園內,鑼鼓聲、弦樂聲、管笛聲、歌唱聲,聲聲入耳,熱鬧非凡。在當天舉辦的“崇德向善?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尚”連城縣禮遇道德模范主題實踐活動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西客家十番音樂”代表性傳承人李貞煜帶領“金嗩吶文藝宣講”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為市民帶來了十番音樂小調演唱《移風易俗譜新篇》。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又稱“打十般”“吹五對”,迄今有600多年歷史,因樂隊演奏樂器包含二胡、吊規、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揚琴、琵琶、竹笛、嗩吶等管弦樂器及板、堂鼓、堂鑼、小鈸、碰鈴等打擊樂器共十余件樂器,故而稱“十番”。客家民間藝人在中原古樂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融合當地土著畬瑤古樂、客家民間小調和歷代戲曲劇種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藝作品等元素。2006年5月,“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鑒于十番音樂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百姓喜愛度高,2017年3月,在省、市、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等部門的支持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西客家十番音樂”代表性傳承人李貞煜牽頭組建了“金嗩吶文藝宣講”志愿服務隊。服務隊致力于傳承發揚閩西特色客家音樂,將唱腔優美、詞句豐富、詞曲通俗易懂、地方文化特色鮮明的“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與黨的政策方針有機融合,精心創作了“南詞鼓書”《圓夢中華》、說唱節目《紅土精神耀閩西》、詩朗誦節目《追步紅色腳印》等優質十番音樂作品,把“書面語”轉化為群眾喜歡的“家常話”,把“大道理”轉化為接地氣的“十番小調”。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林武河是“金嗩吶文藝宣講”志愿服務隊的一員,也是堅持守正創新、小調新唱的曲作者。林武河告訴記者:“我們宣講志愿服務隊目前已經有23人,累計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文藝演出80余場次,服務群眾超過8000人次,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入景區、‘非遺’下鄉村(社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十番說唱形式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有力地促進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
這種“非遺+宣講”方式親和生動,極富感染力。近年來,連城縣緊扣群眾喜好需求,以非遺文化為載體、黨的理論宣講為內容、非遺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為主力軍,通過創作“十番音樂+理論宣講”“木偶戲+理論宣講”等“跨界破圈”的優質作品,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
“非遺+陣地”??賦能文化傳承弘揚
用小手指一彎一勾一提,小獅子木偶在孩子們的手中萌趣十足。在連城實驗小學的延時服務課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西客家木偶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慶梅正指導著孩子們操控手中的提線木偶。
“一時間千秋故事,三尺地萬里江山”,是演出木偶戲的生動寫照。“閩西客家木偶戲”是閩西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其中,提線木偶戲于清光緒年間傳入連城,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其藝術特色鮮明,融合江西的提線技法,結合當地流傳的閩西漢劇唱腔和民間小調,是閩西客家人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2010年,連城實驗小學把閩西客家木偶戲列入校本課程,邀請李慶梅擔任課程教師,每周一期開展“快樂50分鐘”及周五延時服務課,手把手教授小學生學習提線木偶。十多年來,學校編寫出《蓮韻鄉土》學習教材,讓提線木偶校本課程常態化、課程化有了保證,展示項目“傳承民間藝術,開發校本課程—‘提線木偶’校本課程的構建”獲省級獎項,編創表演的提線木偶課本劇《沉香救母》《漢韻》《蓮韻》《人偶情》《西門豹》等先后獲得省、市、縣各級獎項。
連城實驗小學教師李益春說:“木偶戲進校園活動,在增進孩子們對木偶藝術的理解和對非遺文化認識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非遺文化的向往與熱愛,在他們的心里悄悄埋下了藝術的種子。”
近年來,連城縣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教育活動,閩西客家木偶戲、連城拳、雕版印刷技藝等5項非遺項目列入校本課程,邀請國家級非遺項目閩西客家木偶戲市級傳承人李慶梅、雕版印刷技藝省級傳承人馬力,省級非遺項目連城拳省級傳承人黃炎林、連城宣紙制作工藝省級傳承人鄧金坤等代表性傳承人,每周定期開展非遺進校園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和了解非遺的興趣,讓豐富的非遺文化煥發出新活力。
與此同時,連城縣依托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立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館、木偶藝術傳習中心、姑田大龍展陳館、連史紙傳習中心、連城拳傳習中心等1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不斷豐富文明實踐的功能內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賦能文化傳承弘揚。
在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館,記者了解到,這里不僅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保存非遺文化資料,還被作為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的固定場所,讓群眾零距離地觸摸“非遺”產品,了解“非遺”文化,感受“非遺”魅力。
四堡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文豪說:“我們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陣地作用,深度整合雕版印刷、錫器技藝、傳統服飾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強化文明風尚培育,打造文化文明、宜居宜業、有溫度的幸福四堡。”
“非遺+活動”? 煥發文明實踐活力
“快看快看,花燈來了!”10月3日晚,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舉辦了第五屆民俗文化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芷溪花燈”精彩巡游,吸引了萬千市民和游客前來感受節慶歡愉。
芷溪花燈歷史悠久,迄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花燈制作工藝精湛,以竹篾為骨架,裱糊通草紙,內置晶瑩剔透琉璃杯,燈亮時,色彩斑斕,通體透亮,被譽為“紙包火”的奇跡。如今,村民們還通過花燈宣傳家風家訓、村規民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給花燈賦予了時代內涵。
華燈初上,流光溢彩的花燈映紅了芷溪。市民和游客駐足驚嘆,近距離感受著非遺文化的魅力。這場熱鬧非凡、萬人空巷的節慶活動既是連城縣切實滿足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開展的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更是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的傳承與煥新。
為了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連城縣以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為契機,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利用“我們的節日”“文化遺產日”等各類重大節慶和文化旅游活動,廣泛開展“非遺進文明實踐所(站)、進校園、進機關、進軍營、進景區”等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非遺展示展演活動800余場次,服務群眾3萬余人次,讓群眾在家門口“品嘗”非遺文化大餐。
此外,連城縣還舉辦了“藝術系列公益講座”,由非遺文化傳承志愿者授課,內容涵蓋雕版印刷、客家木偶戲、芷溪花燈、連史紙等技藝,通過整合優質資源,積極挖掘非遺傳承人、文藝人才、文化能人,組建“連城非遺?薪火相傳”志愿服務隊10余支,大力培養新生代非遺傳承力量。
經久不衰的文化習俗、獨具匠心的非遺技藝,一場場“真正辦到群眾心窩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成為連城縣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積淀的載體,更成為讓老區煥發文明新活力的有效途徑。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提質擴面、提檔升級,文明之光正照亮連城每個角落。(精神文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