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事關億萬家庭幸福安寧。近日,國務院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性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成長成才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該條例共7章60條,并明確強調“實行社會共治”,旨在通過“社會總動員”方式,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新華社)
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為廣大未成年人擁抱未來、放飛夢想創造了無限可能。但未成年人在通過網絡便利和豐富學習、生活的同時,面臨的網絡環境也更加復雜,如網絡空間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充斥著大量不良和違法信息,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欺凌等風險;一些網絡平臺利用算法引導用戶不斷增長網絡使用時間,導致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飯圈”、短視頻等。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我國相繼制定或修訂了《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不過,這些法律法規主要是原則性規范,相關條款也較分散,不利于實際操作。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業性強、涉及面廣,且隨著形勢變化不斷產生新的痛點難點。《條例》聚焦突出問題,以專門行政法規的形式,實現了涉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規定的“一法集成”,對許多具體的制度進行了規范和細化明確。
《條例》在相關法律的基礎上,將近年來有關部門管網治網實踐中的成熟做法上升為法規制度,提出“操作指南”。比如在防治網絡欺凌方面,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健全預警預防、識別監測和處置機制,設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維權的功能、渠道,進一步強化了未成年人保護。在治理“飯圈”亂象方面,不僅規定“不得設置相關網絡社區、群組、話題,不得誘導未成年人參與應援集資、投票打榜、刷量控評”等網絡活動,而且在運用行政甚至刑事手段追究違法者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方面有更大的能量。
“一法集成”的《條例》,處處體現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在解決法規散落、效力不均以及可操作性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讓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制度規定長出了牙齒,盡顯法律威懾力。這不僅有利于全方位、多維度地打造適應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更助于各方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真正擔負起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使命和責任。(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