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霞浦縣憑借特有的海洋文化、詩歌文化 、足球文化等在國內外火熱“出圈”。當地更是借助地域特色文化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將海洋、詩歌、足球等元素充分融入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通過特色活動、特色教學資源,激發青少年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致力培養文體全方位發展的時代新人。
霞浦一中女足校隊獲得2023年福建省青少年足球聯賽甲組(U16一U19)冠軍。霞浦縣委宣傳部 供圖
足球,綻放青春活力
10月28日上午,2023年霞浦海洋文化攝影周暨第二十三屆“徐章鐸杯”足球邀請賽在霞浦縣人民體育場正式開幕。
據了解,霞浦縣為了懷念和傳承徐章鐸先生艱苦創業、默默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加大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和品牌賽事創建,“徐章鋒杯”足球邀請賽至今已舉辦二十三屆,逐漸成為廣大足球運動愛好者交流的運動盛會,是霞浦足球歷史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
霞浦一中女足校隊獲得2023年福建省青少年足球聯賽甲組(U16一U19)冠軍。霞浦縣委宣傳部 供圖
健全機制保障校園足球建設。制定出臺《霞浦縣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五年規劃》《霞浦縣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實施意見》,將體育基礎設施與場館建設納入城市及學校規劃,建立健全縱向四級(班級、年級、校級和縣級)和橫向三級(小學、初中、高中)的聯賽制度,成立霞浦縣校園足球發展專項基金。
多措并舉提升師資力量。霞浦縣多次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教練來霞授課交流,堅持國際化培訓“請進來”,同時借助國家、省、市不同形式的培訓平臺開展特色教研,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足球教學基本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鼓勵本土教師“走出去”,全面推進霞浦縣校園足球工作發展。
霞浦校園足球文化蓬勃發展。2005年,霞浦被確認為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是福建省唯一入選的試點縣。截至目前,霞浦擁有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41所(國家級38所,省級3所),中小學校級足球隊80多支,球員約1400名,經常性參加校園足球活動的中小學生人數達4萬多人,占學生總數的80%以上,霞浦的足球少年們正用信仰之心點亮希望之光,繼續書寫校園足球的輝煌。
“詩歌海岸 藍色霞浦”首屆中國·霞浦海洋詩會暨新時代海洋詩歌論壇在霞浦舉辦。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詩歌,浸潤成長的良方
霞浦建縣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作為閩東的文化名城,其豐厚的文化傳統不僅代代相傳,并廣為普及,“文化的種子”撒遍每一個角落。這里文脈悠遠,星光璀璨。
有效推動縣域詩歌品牌建設。2020年以來,霞浦先后成功舉辦了“詩歌海岸·青春霞浦”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和“詩歌海岸 藍色霞浦”首屆中國·霞浦海洋詩會暨新時代海洋詩歌論壇,全方位呈現霞浦的人文底蘊,打造獨具霞浦地域文化特色的“詩歌海岸”,展現霞浦獨特的詩歌文化和人文魅力。此外,2022年,霞浦縣依托霞浦一中建設的霞浦詩歌創作吟誦基地入選福建省新時代中國特色文藝示范基地,成為建設校園詩歌文化的重要陣地,2023年霞浦縣被授予“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霞浦縣教育局在沙江中心小學舉辦湯養宗詩歌朗誦會暨霞浦縣“詩歌進校園”啟動儀式。福建臺融媒體中心 供圖
大力開展詩歌文化進校園。霞浦縣以中國古代詩詞、本土詩歌、楹聯、新詩為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詩詞學習、吟誦、創作活動,依托豐富的地域詩歌文化資源和當地詩人,通過舉辦唱詩會(霞浦方言)、“詩歌進校園”朗誦會、丑石詩社新年詩會、“文學下基層,詩歌回家鄉”公益講座等活動,豐富校園詩歌文化。同時,霞浦縣文聯還重點組織編寫《霞光七彩》詩歌校本教材,匯集本土優秀詩人詩歌作品,將詩教與語文課堂相結合,讓學生在誦讀中領悟詩境,體味詩歌藝術。
持續實施培育“校園詩人”計劃。霞浦縣通過舉辦詩歌征集活動,邀請名師開展講座,在各中小學校掀起校園讀詩、寫詩的熱潮,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詩歌創作,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審美意識,讓詩人走進學生,讓學生走近詩人,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高雅的和諧校園氛圍。今年以來,霞浦縣中小學生詩歌創作達1000多篇,其中18首分別發表于《人民日報》《東南網》《寧德文藝》等刊物。
學生到松山街道文明實踐站參觀。張子晗 攝
海洋,激發愛鄉情懷的源泉
霞浦作為福建最早開放的對臺貿易口岸,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譽,因海而榮、向海而興,霞浦的海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霞浦人民。近年來,海洋文化教育成為校園特色教育的重要板塊,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五澳小學海洋生物標本館。霞浦縣三沙中心小學 供圖
霞浦校園海洋文化凝心鑄魂。在霞浦縣三沙中心小學有一座閩東地區唯一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場館面積約200㎡,收藏有從軟骨魚綱到硬骨魚綱等共計有400多種海洋生物標本,基本反映了閩東乃至臺灣海峽海區的生物種類、生物資源狀況。該校通過開展學習參觀、標本制作、海水檢測、海洋污染調查等學習實踐活動,有效促進師生了解海洋知識,進而認識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
沙江中心小學開展“繩結系打編織傳承 漁耕志愿心向海洋”非遺傳承志愿活動。陳玲匯 攝
在沙江中心小學,依托沙江鎮漁耕博物館、詩灣公園、漁耕書院等豐富的漁耕文化資源,作為青少年在校外開展漁耕文化啟蒙和學習的實踐育人陣地。該小學以興趣培養為主導,通過積極組織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趕海達人開展非遺傳承等實踐活動,將美育、德育和體育緊密結合,發揮學生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豐富了青少年群體課后生活的同時也傳承了漁耕文化,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對本土特色文化的認同感。
學生到松山街道文明實踐站參觀。張子晗 攝
在松山街道松山村文明實踐站,該實踐站通過與本地海洋歷史博物館有機結合,開放校外研學渠道等方式延伸校園文化培育觸角,有機融合各項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依托豐富的海洋文化、媽祖文化、漁耕文化資源,向各中小學開放展示大型模擬漁船、漁民生活體驗區及歷史人文介紹板塊等內容,通過專職講解和實物展示,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和海洋文化精髓,為弘揚特色地域文化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東南網記者 陳玲匯 通訊員 葉欽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