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旨在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10月25日人民日報)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乎億萬家庭的幸福安寧,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1億。互聯網拓展了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空間,但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網上違法和不良信息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被濫采濫用、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問題也引發廣泛關注和重視,《條例》的出臺與實施,體現了對祖國花朵的關愛,是依法治國、依法治網的與時俱進,也契合了社會各方共同期待。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開始接觸和使用互聯網。針對涉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問題,此前的相關法規,諸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等,曾作出過一些相應的規定,但總體上以原則性規范為主,相關條款也相對分散,客觀上給執行與操作帶來不便。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制訂專門的《條例》,無疑既是對依法管網、依法治網、依法保護未成年人法治精神的重申,也反映出運用法律利器為青少年撐起網絡晴空的鮮明立場和堅定決心。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互聯網應用涉及方方面面,良好網絡環境需要群策群力、共謀共建,以法治“保護傘”為青少年撐起一片天朗氣清的“網絡晴空”。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制機制,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加強網絡信息內容建設,保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條例》就相關各方做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職責、義務以及監管、預警、追責等等,作出了明確、細化的規定,保護權責有法可遵,監管執法有據可依,上網、用網、管網、治網都了既嚴格又明晰的邊界和底線,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織密、織牢了一張保障有力的“法網”。
依法護“未”,《條例》的出臺無疑更進了一步。好的法規貴在得到嚴格、有效地執行,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正能量、達到理想的愿景。因此,無論是相關職能部門還是教育教學機構,無論是互聯網平臺還是監管部門,也無論是家長還是社會,都要切實肩負起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擔當,筑牢思想防線、嚴守法治紅線,形成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法治合力,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善作善成,著力打造共治、共護、共育的網絡綜合保護體系,依法共建干干凈凈的網絡精神家園,確保未成年人“安全上網”“綠色上網”“歡樂上網”,讓未成年人網絡精神家園綠蔭盎然。(泉州文明網 范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