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日。“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重陽節被賦予孝親敬老主題,在千年演進的歷史長河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這一天為我國法定的敬老節日。重陽尚敬老、家庭思愛老、政策更惠老、社會共助老,溫情滿溢的重陽節,涌動幸福感、張揚多重美。
家庭愛老,傳承美德之美。中華民族是個崇德尚善的民族,知恩圖報、孝親敬老向來是人們共同崇尚的傳統美德。九月初九重陽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沿襲傳承至今,及至今日更成為國家法定節日,民俗節日的儀式感,正顯示出一以貫之的美德堅守和與時俱進的價值弘揚。從子女對長輩熱心陪伴、精心照料,到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送到家門口;從關心“空巢老人”,到注重“精神贍養;到從免費義診、失能照護等志愿護老、助老成常態,到提供適老化數字產品、助力老年群體防電詐……老年關懷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周到、越來越貼心,敬老美德讓晚年天倫之樂從美好愿景變成幸福現實。
社會尊老,張揚文化之美。重陽節是重要的民俗節日,更是一個鮮亮的文化符號。“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盡情抒寫重陽之美。“愛在重陽、情暖夕陽”,重陽節文化周主題活動五彩紛呈;“互聯網+重陽節”,“云端”領略重陽節獨特魅力……農歷九月九日這天,人們登高望遠,插茱萸、賞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陽糕,共同慶祝重陽節。各地豐富節慶文化活動的開展,增添了重陽節中國式浪漫氛圍,也更能夠增進社會價值認同,滿足老年群體普遍需求。
國家敬老,彰顯制度之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發展成果,是踐行初心使命要求,彰顯制度優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老齡化社會趨勢明顯加快,黨和政府聚焦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老齡工作,不遺余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暖意、務實舉措和取得成效大家無不感同身受。重陽節廣泛開展敬老愛老助老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引導各方為老年人辦實事解難題,保障老年人權益,增進老年人福祉,有望更好把關懷溫暖送到老年人心坎里,助力廣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泉州文明網 范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