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頤和園一名保潔員的“貫口”視頻火了,他拿著掃帚和抹布持續“輸出”向游客介紹園內建筑,不少網友稱他為“最強掃地僧”,還有人開玩笑說“莫不是管理人員假扮的”如此專業的介紹既不是來自導游,也不是來自學者,而是來自一名頤和園保潔員之口。10月8日,記者找到了這位保潔員張旭“其實我覺得這些地名沒有什么特別難的,只要你多學習就都會。”(10月10日人民網)
頤和園“掃地僧”張琪的火雖然有偶然的成分,但是看完記者采訪的新聞,才發現他的火又絕非偶然。單憑他對頤和園建筑情況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火是必然。因為憑借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憑借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才有了給前來頤和園游客正確的引導短視頻火遍網絡。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我們每個人引以為榮的文化自信所在。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無數中華文化瑰寶,我們要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參觀博物館、參與文化活動等多種方式,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掌握其豐富內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切實增強文化認同感。頤和園作為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在世界上享有盛譽。1998年11月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里的傳統文化、建筑特色,是向游客源源傳遞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用好這樣的文化載體,園內的每個工作人員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保潔人員張琪,平時除了做好保潔,也會從事指路、咨詢、講解等延伸服務,給游客在旅游中正確引導,這是熱愛傳統文化催生的責任,值得點贊,更值得大家學習!
中華歷史文化星羅棋布,我們每個人要當好中華文化傳導的主人,頤和園“掃地僧”張琪的行動,為我們當好了文化傳承的向導。我們首先要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多對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才能為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打動,繼而像張琪那樣,將這份喜愛深深刻在心里。無論從事什么職業,不怕歲月輾轉,更是通過努力,將這份熱愛和自信發光發熱,更好研究傳統文化,像張琪那樣用“熱愛”照亮平凡,拂去“古人經典”上的“微塵”。
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物“會說話”需要傳聲筒。利用時代賦予我們的優勢和資源,像張琪那樣努力,在熱愛中深耕責任,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開展馳而不息的努力,就能讓中華傳統更好在我們手中傳承下去,激勵更多人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自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切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落細、落實。(晉安區委文明辦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