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向縱深發展,樹立鄉風文明新風尚,霞浦縣東山村充分運用道德評議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等“小舉措”,破除陳規陋習,在村民中廣泛開展各項移風易俗活動,引導廣大村民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爭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踐行者,全面推進鄉風“大文明”,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東山村畬族文化墻。陳妙玲 供圖
道德評議會,評出文明好鄉風。東山村是一個整村搬遷集中建設的少數民族村寨,在實施造福工程搬遷的短短幾年,人口由原來的500多人,發展到目前的1560多人。鄰里糾紛、傳統陋習......對于時常發生這些困擾基層治理的“小事”,如何管理服務好這個突然變大的新東山,成了東山村面臨一個重要問題。為此,東山村在“幸福之路”展示館前設立黨群議事亭,依托“道德評議會”,以道德評議的力量,化解村民生活的揪心事煩心事。并通過不斷發掘典型,及時將移風易俗先進事跡通過公告欄、村村響、工作群等方式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改陳規、除陋習。
村規民約,約出文明新氣象。東山村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儉辦等移風易俗新內容、新要求寫入村規民約,約定村干部和志愿者們積極上門開展志愿服務。“現如今,東山村勤儉節約的多了,鋪張浪費的少了,低調文明的多了,大吃大喝、大操大辦的少了,形成了良好的鄉風民風,這“大變化”背后的法寶之一就是村規民約。”東山村黨支部書記鐘祖欽說道。
畬民在黨群議事亭話家常。陳妙玲 供圖
紅白理事會,“理”出文明新風尚。“有了‘紅白理事會’,我們辦喜事、辦喪事都有了標準,再也不用撐面子擺酒席,即省心又省錢。”談起“紅白理事會”帶來了改變,村民鐘碧鳳贊不絕口。近年來,東山村積極探索農村紅白理事會工作新路徑,引導村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破除陳規陋習,在全體村民中傳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和喜事簡辦、厚養薄葬的文明意識。
東山村“幸福之路展示館”。陳妙玲 供圖
東山村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不斷完善各項“小舉措”助推鄉風“大文明”,東山村接連獲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2018年被列入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2020年獲得“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下一步,東山村將繼續推進移風易俗,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為鄉村治理帶來新氣象、新變化,營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