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行走在漳州市的大街小巷,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走上街頭分發宣傳冊,向市民傳遞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綠色環保理念;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開的宣傳教育活動氛圍濃厚,文明實踐活動遍地開花,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尚正在形成,群眾積極踐行文明出行、文明餐桌、見義勇為等行動,文明行為蔚然成風。
將“時尚”融入“日常”,垃圾分類志愿宣講團進社區為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深耕幸福家園 培育文明之花
金秋時節,和風送爽。晨曦時分,一輛輛垃圾清運車穿行于步文街道各小區之間,有序將存放于各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的垃圾“清空”,迎接新的一天。
記者行走在居民區里,聞不到異味,看不見污染,走幾步,便能見到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以及清晰明了、富有趣味的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標識。這些鮮明的標志性建筑不僅與居民的生活融為一體,也在默默地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今年以來,漳州市龍文區步文街道始終踐行創新發展理念,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重要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規范分類標準,強化宣傳教育,完善運行機制,從而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推動實現垃圾分類從新風尚向新日常轉變。
小服務體現大作為。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王奶奶,這些塑料袋、紙巾是其他垃圾,不能和廚余垃圾混投?!卞\繡社區督導員黃美榮每天在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巡查,并給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耐心細致講解垃圾分類小知識,指導居民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是好事情呀,自從垃圾分類了之后,我們小區環境更干凈了。”今年72歲的王奶奶在錦繡一方小區居住了近十年,她對環境的變化感受明顯。特別是夏天,蒼蠅蚊子亂飛的現象基本消除,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活垃圾分類。
科技支撐“智慧”分類?!八⒛槨蓖哆f、智能稱重、可回收計量計價……近日,智慧型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成了浦東社區城央金座小區業主群討論的熱門話題,也忙壞了小區的物業經理蔡寶芬。
“只要根據提示注冊,便可讓垃圾投放更便捷,實現‘零接觸’?!辈虒毞腋嬖V記者,作為全市首個智慧垃圾分類碳中和升級改造試點小區,不少業主興奮不已。為了能夠盡快讓業主注冊并熟悉智慧型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的使用方法,社區督導員聯合物業管理人員在轄區內開展全方位普及活動,力求讓每一位居民掌握使用方法。“投用僅半個月,注冊率已超過60%?!辈虒毞覍ζ占肮ぷ鞒錆M信心。
今年來,步文街道的宣傳陣地還在持續擴大。1月初,步文街道在城央金座和融信壹號府小區打造2個生活垃圾科普主題廣場,醒目且富有趣味性的宣傳版面,成了小區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科普廣場集科普宣教、趣味互動展示為一體,它的投用有助于社區開展宣教活動,為引導社區居民了解、參與垃圾分類助力。”浦東社區黨支部書記黃婉茹說。
“花式”宣傳引領風尚。群眾知曉率、參與率和投放準確率是落實“第一次分類”和“投放”環節的前提,也是推行垃圾分類工作中的難題。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步文街道充分發揮志愿者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依托生活垃圾分類志愿宣講團力量,聯動屬地社區持續推進“七進”宣傳活動,多措并舉增強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督促大家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社區是宣講的“主戰場”。宣講員陳瓊平告訴記者,他們常常利用周末空閑時間深入社區,通過游戲互動、擺攤等“花式”宣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面對面向居民群眾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以及投放的注意事項等,邀請大家成為垃圾分類的宣傳者、踐行者,讓垃圾分類從口號變為習慣。“通過努力,不僅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還讓我們的隊伍不斷擴大,現在小區好幾個退休老黨員都成為宣講員啦!”陳瓊平笑著說。
在漳州,志愿者走進社區,一邊微笑著向過往群眾宣傳環保理念,講解生活垃圾分類常識,勸導大家從自身做起,愛護公共環境衛生,推動了服務群眾走深走實,志愿者們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收獲成長和進步,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村規民約 “約”出文明好鄉風
“以前的村規民約就像百寶箱,什么都能往里裝,但內容繁瑣,執行效果較差。”日前,長泰區枋洋鎮青陽村黨支部書記盧海中一邊說,一邊揚了揚手里的新版青陽村村規民約,笑道:“現在不一樣了?!?/p>
盧海中拿著的村規民約雖只有短短126個字,但卻接地氣、有特色、易落實,能“約”進村民心里,激發大家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
為了更好地發揮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在修訂青陽村村規民約的過程中,區、鎮、村及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進來,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建議,字斟句酌地完善,將字數從近千字縮短到126字。
“真的是小民約實現大治理?!辫恃箧偨y戰委員、青陽村掛鉤領導張文輝說,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對青陽至廈門的湯青線Y533的改造有積極作用。一開始,1.46公里的道路改造就花了4個月,村規民約修訂后,村民對愛青陽、美青陽、興青陽的積極性更高了,改造工程順利推進。施工方僅用30天就完成2.66公里長、7米寬的水泥路面硬化施工。項目2天內完成征地10.57畝,3天協調好5處棄土點。
126個字的村規民約“約”出了鄉村發展“青陽速度”,而在長泰武安鎮,新修訂的居民公約也“約”出了和諧向上的文泉社區。
“我記起居民公約里有‘樓道整潔水溝通,路燈墻體同修葺’這一條,就聯系了社區?!奔易≡陂L泰武安鎮錦江小區的王福祺說,他發現樓下車庫里的排水管破損,污水橫溢、臭氣熏天,影響了34戶居民的出行,便向社區反映,工作人員立即召集了相關業主,僅用兩天時間就把問題解決了。
社區行動快,離不開居民配合好。新修訂的居民公約涵蓋社區亮點和工作重點,平仄押韻、朗朗上口、方便記憶,發布后,居民反響熱烈,參與社區治理的自覺性大大提高。
文泉社區網格員汪惠惠說:“對于錦江小區排水管破損的問題,我給5位相關業主打電話說明了情況,他們知道緣由后,很快答應出資共同維護水管?!?/p>
“制定和完善居民公約,使公約內容符合實際、簡潔明了、貼近群眾生產生活,易于掌握和遵守。居民行為準則有了新‘標尺’,群眾自覺遵守,互相監督,社區風貌得到了很大改善?!蔽娜鐓^黨總支書記戴素敏說道。
鄉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風要正,正在村規。據長泰區民政局局長王泳中介紹,今年來,長泰區采取“先試點、后推廣”方式,全力推動88個村(社區)制定出各具特色、簡潔干練、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并通過組織評分、現場打分、網絡投票等方式,篩選出優秀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此外,還探索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獎懲機制,實施“紅黑榜”,打造“五樂高瀨樹新風”“智治甘寨煥新貌”等積分制管理模式,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軟約束”作用,激發村民、居民自治的積極性,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進一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漳州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