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家開始幫助我的那一刻起,我就記在心里了。我不太會說話,很多感謝的話不知要如何開口?!眹鴳c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匡小霞(化名)在三明市第一醫院復查眼睛后,首次袒露她的感激之情。有些話如果不說,可能就再也說不出口了,因為節后她將踏上回鄉路途,在老家繼續她的治療與康復之路。
半個多月來,從政府部門到社會,從三明三元到四川宣漢,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以及社工、志愿者等愛心人士,在堅持不懈的接力幫扶中,綿延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之光,更播撒了溫暖的人間大愛。
女孩遭遇牽動眾人心
“家住三元區富興堡街道新南社區的27歲尿毒癥患者匡小霞,每周一、三、五都要到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今天醫院通知派出所,她當天沒去治療,麻煩街道和社區核實并提供救助。”
9月15日晚,這樣一則協查信息通知到富興堡街道新南社區,本是深夜休息的時間,工作人員的心卻揪了起來——一名尿毒癥患者,沒有按時透析,難道發生了什么?
9月16日一大早,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就來到位于新南社區的小霞家,推門而入,眼前的景象讓人有些吃驚。
這幾乎不能算是一個“家”,僅僅幾平方米的房間最里面擺放著一張床,桌子、椅子近乎將過道占滿,旅行箱、臉盆、水桶、食品等散落在地上,雜亂不堪。而大家要找的人——匡小霞,此時正躺在床上,但對于大家的到來有些抵觸,問詢時她只是點頭或搖頭。看到小霞人無大礙,工作人員將房間稍作整理后,同她交代治療事宜,約定周日再來探望。
可誰知第二天上門,大家完全被眼前一幕震驚——僅僅一天的時間,小霞陷入奄奄一息的狀態,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已大小便失禁,床上、身上、頭發上全都沾染污穢物,屋子里散發出極難聞的味道。
救人要緊!大家顧不了太多,紛紛上前將她抬出屋子。街道社工站社工陳燕拿起剪子將她沾有排泄物的頭發剪去,新南社區總黨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肖雯和其他工作人員忙著打水、收拾,大家用簾布圍出一塊空地,幫小霞洗澡清潔。
洗完澡,小霞面對大家的關心,仍拒絕任何溝通,拒絕進食。在旁人看來,她這次自暴自棄,正是在告訴大家,已經放棄了生存的希望。
“你這樣不吃東西怎么行!大家都想幫你,你自己不能放棄??!”看著一蹶不振的小霞,陳燕的語氣里,滿是難受和心疼。
原來,匡小霞因糖尿病患上尿毒癥后,眼睛也出現了問題,逐漸失明。最殘忍的是,這已經不是相依為命的父親第一次遺棄她。而這次缺席透析后,醫院屢次撥打其父電話均遭拒接后,醫護人員才無奈聯系上街道。
視女孩為家人
難以處理的現實問題,擺在了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面前——小霞戶口不在三元,無法申請低保;她有父親,不符合救助站收留的條件;她已成年,無法對其父按遺棄罪進行上訴;眼睛失明的她已喪失了自理能力。大家找到房東,希望能讓她繼續住在出租房,再考慮下一步如何安排。
肖雯將需要解決的問題列了出來:每周三次透析,七點半之前小霞必須吃完飯,失明的她飲食起居都要人照顧,但社區工作人員白天要上班。這時陳燕站了出來,在她的帶領下,微光志愿服務隊志愿者、三明市義工聯義工和社會愛心人士加入到幫助小霞的愛心行動中來。大家組建“小霞臨時救助”微信群,并在當天自發為她募集了近2000元的善款,用于這段時間小霞的伙食和醫藥費。
從那天起,又多了一群牽掛著小霞命運的人,小霞再也不是孤身一人。
回憶起當時群里大家接力捐款、主動報名幫助的情況,肖雯深有感觸:“本以為可以很快解決小霞的后續生活問題,但沒想到這么復雜。還好有了這群志愿者,讓我們更有力量,為小霞發聲?!?/p>
“明天早上8點,小霞要做透析,有志愿者愿意幫忙送過去嗎?”
“她7點半要吃完早餐才能做透析?!?/p>
“我中午下班可以帶盒飯過去,12點左右到社區?!?/p>
“早上我買了豆漿、雞蛋給小霞,晚上買了飯、燉罐排骨湯和雞蛋。”
“沒人接送的話,提前聯系我,我幫忙在義工聯里喊人?!?/p>
大家把小霞的事兒當作自家的事兒,溫馨的情景每天都在救助群里上演。社區工作人員發布需求“訂單”,志愿者搶著“接單”,愛心成了日常,關心隨時呼叫。
得知小霞做透析需要穿開衫,愛心人士陳若瑤買了新衣服送給小霞;生怕小霞再做傻事,半夜里陳燕騎著電動車到她家悄悄看望;義工聯的義工不少在三鋼上班,下了班就從三鋼食堂帶飯到小霞家,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喂她吃完飯才回家;還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愛心人士接續捐款,送食物、被子等生活必需品給小霞……大家的愛心匯成一股暖流,淌進了她心里。
愛心接力延千里
其實,從得知小霞遭遇的那刻起,富興堡街道辦副主任余健和肖雯就開始向相關部門尋求幫助。他們從城南到城北,從城北到城南來回奔走,向有關部門為她爭取權益。
隨著工作人員的深入工作,小霞的身世如同抽絲剝繭一般,愈加清晰了。
就在大家發現小霞奄奄一息的那天,小霞手機里多個未接來電引起微光志愿者陳禮統的注意。其中一名備注為“我家大哥(永安)”的人,曾打了數十個電話。陳禮統回撥后得知,原來小霞和他在網上相識,大哥給了她許多鼓勵,也了解小霞自小父母離婚、和父親繼母一道生活、生病無人管的悲慘境遇。9月初,小霞在三明市第一醫院進行眼部手術,也是這位大哥陪伴左右。
“我從小在社區的幫助下長大,我很能理解小妹的感受。大概是因為自己獲得過幫助,也想為別人撐把傘吧!”對于曾經給予小霞的幫助,大哥沒說太多,而是撂下一句話:有需要打電話,他一定到。
事情似乎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9月22日,小霞居住地的衛生間被共同使用人上鎖,她無法到公廁方便。上廁所的問題不解決,小霞又將回到最初在出租房內大小便的狀態,房東只好找到社區,敦促小霞搬走。
肖雯再次找到救助站。這次,救助站同意向小霞提供臨時救助。同時,聯系小霞戶籍所在地的工作也有了新進展。
通過在四川宣漢縣求助平臺上留言和數通與當地民政部門的通話,肖雯和村干部取得聯系。當天,肖雯將這個消息發布在救助群中:“今晚將小霞送至救助站暫時解決吃住問題,且今天已聯系上他戶籍所在地的鄉鎮,鄉鎮分管領導也表示,回到戶籍地可享受當地免費透析等醫療救助政策。”
當晚,肖雯和陳燕等人就將小霞送到了救助站。肖雯說,那天晚上回到社區已經是晚上8點多,令她沒想到的是,工作人員都沒有下班,在辦公室等待肖雯帶回小霞的最新消息。大家的心和小霞緊緊聯系在一起。
吃住問題暫時解決,小霞漸漸主動吃飯,摸索著生活。但從被發現以來,她都沉默不肯開口。能否找到其他親人,給予她多些安慰?父親如同人間蒸發,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打算從小霞的社會關系入手。
這天,肖雯通過計生平臺了解到,小霞曾有過一段婚姻,由此找到她的前夫,前夫也告訴她一個重要線索——小霞還有個親妹妹!肖雯如獲至寶,第一時間聯系上了妹妹張小新(化名)。
9月25日,小新從福州趕來,姐妹一見面,血濃于水的親情讓彼此間有千言萬語的思念要傾訴,卻如鯁在喉。妹妹怪姐姐啥也不說,姐姐向妹妹發泄病后的痛苦??粗鴥蓚€命運多舛的人兒,大家潸然淚下。也是在那一天,小霞開口說話了,好像從那時起,小霞身后就有了股力量,將她的精神狀態,穩穩地支棱起來了。
原來早些年,姐妹倆一起在福州工作過,去年,妹妹還陪著姐姐回了宣漢老家。得知姐姐受到好心人相助,小新感激不盡:“有你們在,姐姐是不幸中的萬幸。感謝你們在我無法及時趕回的時候把姐姐照顧得這么好!”
小新陪著小霞兩天,是小霞最快樂的時候,姐妹倆坐著手拉手,走著手牽手,好像要把這么多年沒說的話都說盡。
戶籍地政府也傳來喜訊,小霞的低保金從每月200元提高到了400元,戶籍地救助站將接收小霞。她將在當地享受應有的補助,進行后續治療。
小霞終于可以回家,一直參與其中的陳燕淚目了。她說,這半個多月以來,每個人都是發自內心地幫助小霞,大家的力量擰在一起,成為小霞的“避風港灣”。而社會上,還有許許多多像小霞這樣需要幫助的人,如果大家的愛心都能匯聚起來,關注他們,那三明這座城市,一定會是更溫暖、更文明的有愛人間。
編后:一個異鄉患了重病的女孩,在三明這座全國文明城市得到了很好的關愛和幫助,使她能如愿以償回到家鄉。這個愛心故事,再次展現出文明三明的光彩所在。一座城市的溫暖,除了宜居宜業,種種基礎設施的完善之外,更多的還在于這座城市里人們相互之間的照顧與關愛,那份根植于文明基礎的內在涵養所煥發出來的包容與熱情。今秋,這個愛心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別樣的“三明溫暖”。(三明日報記者 陳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