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國最具煙火氣旅游城市。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泉州文旅再次火爆“出圈”,強勁的旅游吸引力和號召力迎來了天南海北的游客,感受宋元文化魅力,暢游山海旅游路線。特別是“百年中山路閩南特色表演快閃”之“閩南民俗歌舞表演”活動,更是以新穎的形式圈粉無數,成為游客深度體驗泉州人文風情的好方式。
中秋國慶假期的閩南特色表演快閃,以百年中山路為舞臺,輪番上演了火鼎公婆、拍胸舞、五祖拳、青獅表演、高山車鼓陣、大鼓涼傘、傳統南音表演等節目,新舊表演形式的激情碰撞,讓一個個泉州傳統藝術由“盆景”連綴成了“風景”,不僅接地氣更是攢足了人氣。
互聯網時代,旅游經濟就是不折不扣的注意力經濟。在競爭激烈的文旅市場,無論是被“盛唐密盒”“不倒翁小姐姐”帶火的大唐不夜城,還是憑超然樓等“網紅IP”吸睛無數的濟南,都讓很多城市深陷于“網紅焦慮癥”中不能自拔,而要憑借硬實力成功“出圈”,除了做好文旅特色打造、加強旅游配套設施這些“必答題”外,做好提升游客體驗度這一“附加題”也至關重要。
正因如此,中秋國慶假期泉州除了推出“百年中山路閩南特色表演快閃”外,各地還舉辦了涵蓋主題活動、藝術展覽、民俗表演、非遺體驗、惠民措施等五大系列300多項文旅活動。而在提升游客的體驗度上,泉州更是不遺余力,市城市管理局推出停車場和公廁手機導航,以方便游客和市民;50多名古城公益講解員活躍在各個景點為游客服務,成為一道道亮麗、文明的風景;中心市區開通3條臨時觀光專線,加密部分熱點公交線路運營頻次,延長社區巴士“小白”夜間服務時間,并在古城、蟳埔周邊開通3條P+R接駁專線……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文旅服務項目,卻是考驗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試金石”,更成為給城市形象增值的砝碼。
當下的旅游市場,大眾消費正由跟風打卡的粗放式時代進入個性化的細分賽道,如果文旅部門還是抱持著“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圈門票”的舊思維,或者依賴尋常路徑去做城市形象推廣,不僅會造成大眾的審美疲勞,更會導致邊際效益遞減。因而,不斷思考和探索更多元、更豐富的宣傳和引流方式,讓游客在沉浸式的體驗過程中“短平快”地感知城市的文化底蘊,就成了文旅部門必做的案頭功課。
今年中秋和國慶假期,泉州市文旅市場熱度持續攀升,旅游收入及省外游客量均居全省第一。這份亮眼的文旅成績單也告訴我們,城市是需要經營的,而經營方式更應是與時俱進、應時而動的。進而言之,城市只要在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特色并講好自己的故事,便能讓流量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留量。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泉州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地方特色十足,更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歷史厚重的優勢,要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既有獨特的先天條件,亦需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唯有千方百計地把游客的注意力轉化為助推城市發展的強勁動力,持續擦亮“世遺之城”“奮斗之城”“國潮之城”“煙火之城”的城市名片,就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泉州晚報 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