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的含蓄平淡,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深情壯闊,從“一盞清茶敬天地,心安之處是故鄉”的鄉愁柔情,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曠達……每當我們抬頭望月時,這些絕妙的詩句便映照著我們的內心,與寓意著團圓的月餅一道流傳下來,這就是根植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基因。
中秋是一個勞作實踐與詩意棲居完美融合的節日。中秋之夜,皓月高懸,清澄生輝,人們吃月餅、賞花燈、飲桂花酒、猜燈謎,重溫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的傳說,在闔家團圓中共享親情溫馨。中秋圓月見證了物質生活的豐富,也鋪陳著億萬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殷殷希冀。
同時,中秋適逢“秋分”和“寒露”兩個節氣之間,正是各種農作物喜獲豐收的時節。每每此時,更讓人懂得了惟日孜孜不倦的耕耘探索、不屈不撓的意志、善作善成的堅持,才是澆灌夢想、春華秋實的成功法寶。
中秋佳節之所以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沁潤出璀璨的耀眼光芒,不僅在于文化滋養的國粹之美,更體現在生生不息、逐夢星辰的“中國式浪漫”。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國人將飛天攬月的中秋情懷和文化源泉傾注到了航天事業里,在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斗中打造出“神舟”“嫦娥”“玉兔”“天宮”等國之重器,在攀登高峰、問鼎蒼穹中布滿了行走太空的“中國步履”。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風靡世界。中國把“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精神文化內涵和“千里共嬋娟”的中秋祝福傳遞到世界各地,遍布五湖四海的華人華僑和外國民眾在共度中秋佳節中感受著團聚、喜悅、和諧的節慶氛圍,感悟著全人類共通的美好情感,同時更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底蘊所深深折服。
盈月攬芳華,美好共此時。中秋將至,月圓當時,讓我們品中秋之韻,賞文化之美。(長樂區委文明辦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