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家長在網上吐槽暑期四十多天孩子開銷五六萬元,引發網友熱議。從鋼琴、畫畫到馬術、擊劍,在倡導素質教育的當下,“興趣班”成了不少家長“雞娃”的重要方向。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33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9%的受訪家長給孩子報過興趣班,65.5%的受訪家長暑期在興趣班上給孩子花費2000元以上。(9月14日《中國青年報》)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培養興趣愛好,但與之相伴的,讓孩子學習“十八般武藝”也成了一些家長“雞娃”的新賽道。有的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見啥班報啥班,恨不得把所有興趣班都讓孩子“試”一遍;有的為了培養孩子多種特長,節假日“十二時辰”被排得滿滿當當,家長和孩子奔走于各種興趣班之間。然而,在多個興趣班“并駕齊驅”下,最終不僅讓家長付出了高昂的試錯成本,也讓一些孩子喪失了“興趣”。
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初衷無疑是好的,發展孩子興趣、提高孩子素質,但前提是不能超越孩子的興趣愛好,過度給孩子“打雞血”,不停地讓孩子“奔跑”。看上去,似乎每個孩子都得有兩三項拿得出手的特長,但事實上,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把自己認為“好”的興趣班強加給孩子,不僅不利于培養孩子的特長,還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傷害孩子個性的發展,最終失去持續“奔跑”的勇氣,這無疑也讓興趣班與育人的本質背道而馳。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型電視紀錄片《起跑線》中,7歲女孩湯笑嫣自打記事起,就與各類興趣班為伴。每當周末,母女就像沖鋒的“戰士”,奔波于四五個興趣班之間。隔著屏幕,都能看到一個疲憊的女孩被焦慮的母親推動著前進。今年暑期檔電影《學爸》也呈現出一幕幕“雞娃”的鏡頭:箭箭在火嫂的逼迫下,變得痛苦不堪,甚至離家出走;雷小米在父親的要求下,學習著各種技能,變得愈發沉默、缺乏自信……這些足以表明,任何教育都應遵循適度原則,符合孩子成長規律,“雞娃”只會給孩子帶來沉重負擔,最終得不償失。
“雞娃”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憂慮。現在的家長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大,為什么變得越來越焦慮?電影《學爸》里一些臺詞可謂擊中了要害:“所有人都在跑,我不敢停。”“為了看清楚,前排要站起來,那后排就要站得更高!”“踮起腳尖才能把孩子舉得更高”……正是在這些功利心與“內卷”氛圍的渲染下,彌漫了很多家長的焦慮情緒,扭曲了一些家長的教育觀,進而不由自主地無奈跟風“雞娃”,也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累。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機械,而是在造成人。”孩子不是機器,更不是家長的提線木偶。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沒有孩子樂意被強制學這學那。過多的興趣班不僅耗費家長的財力,更會壓榨孩子的玩樂時間。國家層面已明確規定中小學取消特長生招生,也不鼓勵營利性興趣班來壓抑孩子的天性。家長應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讓他們遵循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如何度過自己的童年。(安溪文明網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