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14時39分,經過約5個半小時的采集,一袋208ml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從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出發,它將跨越800多公里奔赴廣東省,為一名年幼的血液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捐出這袋“救命血”的人,是在平潭從事養殖業的“90后”退役軍人石應山,他也是福建省第411例、平潭今年首例非親緣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妻子為石應山朗讀受捐患者家屬親筆寫的感謝信。
當日7時許,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干細胞采集室里,石應山在妻兒的陪伴下,注射了最后一針動員劑。兩個小時后,鮮紅的血液從他的右臂流進血細胞分離機,正式開始造血干細胞的采集,石應山懸了16個月的心終于緩緩放下了。
“不知道怎么說,但是我覺得很幸運?!碧稍诓〈采系氖瘧讲恢廊绾涡稳莓斚碌男那?,“很幸運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救助一個人,從去年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以來,我一直在等這一天?!?/p>
出生于1992年的石應山老家在云南,今年3月,他來到平潭開啟了鮑魚養殖事業。說起這次捐獻,還得從2014年講起。彼時,在部隊服役的他在一次無償獻血中得知了“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救人”。當時他并沒有深入了解,只知道這是用來救人的,便立刻留血樣、填資料,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去年5月,石應山接到了一通電話,得知自己與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我當時一下子還沒反應過來?!笔瘧届t腆地說,當時還以為需要從骨髓里抽取造血干細胞,但想也沒想就答應了?!皠e人能捐我肯定也能捐。”
答應捐獻后,石應山才把這件事告訴愛人梁江雪。剛開始,梁江雪有些擔心丈夫的身體,但經過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耐心解釋,以及自己通過上網查找到的資料,得知捐獻造血干細胞很安全,她便鼎力支持丈夫。“現在的采集技術很先進,只要從兩個手臂的固定位置同時插入采集針,一只胳膊抽血,把需要的干細胞分離出來后,其余的血液再從另外一個胳膊輸回到體內,對身體沒有什么損傷。”實驗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陳宏說。
這次的捐獻并非一帆風順。非血緣關系之間的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而由于受捐患者的病情出現反復,從被告知初步配型成功到正式采集中間長達16個月。為了確保捐獻時的良好狀態,石應山主動咨詢了各項健康指標要求,有著10年煙齡的他下定決心戒煙,從以前一天一包到后來一根不抽,“犯煙癮了,就吃點水果轉移注意力。”同時,石應山保持運動鍛煉身體,每天至少要走5公里?!拔揖拖M芤宰詈玫臓顟B進行捐贈。”他說。
挑戰不止這些。9月7日是石應山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注射第一針動員劑的日子,但是受臺風“??庇绊懀菐滋炱教逗透V蒿L雨交加,大家不免擔憂石應山能否如期赴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石應山帶著放心不下的妻子和兩歲多的孩子冒著風雨奔赴醫院?!爱敃r想不了那么多了,救人要緊?!?/p>
采集造血干細胞的這天早晨,石應山的兒子不停地問媽媽:“爸爸在干什么?”梁江雪告訴他,爸爸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孩子現在不懂,但是長大就會明白。希望他以后能像爸爸一樣,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能幫就幫。”梁江雪說。
“千言萬語無法表達我對您的感激之情和深切的謝意!是您的勇氣和力量給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也拯救了我們的家庭,讓我們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采集造血干細胞的過程中,妻子為石應山朗讀了受捐患者家屬親筆寫的感謝信,得知受捐患者是個孩子,石應山側頭看了看一旁運轉的機器,眼神更加堅定,“希望你早日擺脫疾病的折磨,以后能夠健康地成長,加油!”(平潭時報記者 楊詠林/文 蔡起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