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垃圾分類物業自治,是福州市今年垃圾分類的重點工作之一。鼓樓區按照福州垃圾分類工作有關部署,率先鋪開這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9月2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走進鼓西路通湖新村,經過提升改造的垃圾分類屋整潔美觀,居民自覺將分類后的垃圾投放到對應的垃圾桶中。垃圾分類屋旁還專門設置了“洗桶區”,避免污水橫流。
居民告訴記者,這個小區實行垃圾分類物業自治后,物業方聘請的衛生保潔員涂師傅就住在小區里,每天清理垃圾非常勤快,垃圾分類屋更干凈了,居民看在眼里,自覺做好分類并互相監督,不按時投放現象明顯減少。
“在小區物業方剛接手垃圾分類工作時,街道城管中隊在垃圾投放時段開展陪伴式督導,執法人員定時定點在桶邊對居民開展宣傳引導,幫助物業方做好交接工作。”鼓西街道垃圾分類辦有關人士介紹,垃圾分類屋安裝了智能監控設備,對不按時投放行為進行監管。自覺做好分類的居民可通過積分平臺獲取積分,用于兌換小禮品。如今該小區垃圾分類氛圍越來越濃厚,小區環境也更好了。
垃圾分類給小區帶來美好改變的還有灰爐新苑。這個安置房小區有住戶530戶,其中出租戶近200戶。一開始在該小區推行垃圾分類并非易事。
“垃圾分類其實就是一項社區治理,我們要做的是‘人’的工作。”溫泉街道東大社區黨委書記鄭麗玲有著10多年基層工作經驗,她動員灰爐新苑的老黨員加入垃圾分類督導志愿者隊伍,遇到棘手問題,通過居民懇談會召集黨員、居民代表協商解決。
該小區開展常態化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并通過智能監管設備、全棧AI技術,實現志愿者智慧桶邊督導全程智能化;引入分類與回收雙積分機制,提升居民分類積極性。
按照“街道牽頭、社區推動、物業主導、全民參與”的模式,東大社區創新建立垃圾分類多方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在居民議事廳協調解決垃圾分類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邀請第三方督導機構開展指導,扎實規范垃圾分類及減量工作。
記者從鼓樓區城管局了解到,鼓樓區成立了由區城管局和區房管局雙牽頭的物業推進工作指揮部,實行每周2次例會,統籌協調、督導推進全區垃圾分類自治工作。全區300個物業小區垃圾分類屋(亭)全部移交物業管理,由物業企業安排垃圾分類督導員在崗督導、桶袋購置及設施管養等;無物業小區暫由環衛一體化企業承接過渡。
同時,鼓樓區推行垃圾分類積分平臺建設,通過一戶一碼實現追溯到戶、全民監督。目前,全區已有718個小區875座垃圾分類屋(亭)完成智能探頭安裝。
福州市城管委有關人士表示,市城管委將繼續開展垃圾分類“一月一主題”宣傳志愿活動,同時結合“飛行檢查”模式以及千名城管干部志愿者進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活動,進一步加快社區、物業自治進度,推動垃圾分類管理質效和社區治理“雙提升”,讓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鼓樓區委文明辦 福州晚報 趙錚艷 許流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