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平潭貝雕美輪美奐,竟然是貝殼做的,讓人大開眼界。”“平潭石頭厝樣式的貝雕作品太精致了,海邊的房子居然長這樣!”……日前,“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以下簡稱非遺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開幕。展覽現場,以“絲路山海 清新福建”為主題的福建非遺展演展示精彩亮相,吸引眾人圍觀。
作為參展項目之一,平潭貝雕在新疆驚艷亮相,展示出平潭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眾多參觀者在一件件精美的平潭貝雕展前駐足品鑒,紛紛感嘆“想把它們帶回家”。
首次受邀赴疆參展
非遺展已連續舉辦三屆。此次集中展示全國19個對口援疆省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疆14個地州市的330項非遺項目,旨在打造集成果展示、展演交流、互動體驗于一體的非遺宣傳推廣平臺。
今年的福建非遺展區現場,極具特色。清澈明快的藍色,黑瓦白底的山墻,絲綢之路與傳統古厝等獨具福建特色的文化元素,在距離福建5000公里外的新疆,營造出一個詩情畫意的坊巷空間。
展區內,除了可聞海韻潮音的平潭貝雕,還有漳州木偶頭雕刻、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壽山石雕、浦城剪紙、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及創新實踐項目和傳統香制作技藝(福建香制作技藝)共七個非遺項目。
這是平潭貝雕首次受邀赴新疆參加非遺展。此前接到福建省藝術館的參展受邀通知時,平潭貝雕非遺項目傳承人蔣心忠和周明就高興了好幾天,他們說:“這樣的參展機會并不多。作為平潭非遺,這注定是一次高光的時刻,將寫入平潭貝雕的發展歷史。”
80多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蔣心忠因身體健康原因,不便乘坐飛機,在出發前,他反復叮囑徒弟周明,要保質保量完成好此次參展任務。展覽期間,周明帶去的近8件極具嵐島風情的貝雕作品——滿溢著吉祥和活力的“松鶴朝陽”;俯視著腳下山川河流、盡顯磅礴氣勢的兀鷹圖“大展鴻圖”;再現依山傍海、古樸精致的傳統民居群落“島礁石厝有人家”;描摹巍然屹立于萬頃碧波中的石牌洋奇觀“風生水起”;以貝殼組合而成的“凌波仙子”,托盤上的水仙花枝柔花艷,幾欲亂真,用心品味,似有暗香浮動……一件件精致的平潭貝雕作品,實力“圈粉”現場觀眾。
“平潭貝雕是具有平潭特色傳統手工藝品,它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過藝術構思、磨雕、粘貼而成,是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遺。”在參展那幾天,周明忙個不停,熱情地向每一位參觀者熱情地推薦平潭貝雕,并希望他們有機會來平潭游玩。
熱情觀眾想到平潭看海
短短幾天時間,平潭貝雕展區持續迎來參訪高潮。現場人頭攢動,大家參與熱情高漲,氣氛熱烈。大家對平潭貝雕作品“立意之高超、構圖之精美、色彩之和諧”都贊不絕口。
一大波觀眾里,還有美麗的新疆姑娘和帥氣的新疆小伙,他們爭先在平潭貝雕展區拍照打卡,并表示要挑個時間到平潭玩,欣賞大美平潭的海島風光。
“平潭和新疆遠隔萬里,但充滿海洋氣息的平潭貝雕在新疆大受歡迎,讓人又驚又喜。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周明說,現場傳授貝雕制作技藝也成了平潭貝雕展區的常態活動,通過“零距離”體驗平潭貝雕制作,讓大家感受平潭非遺的別樣魅力。
展覽進入第二日,阿克蘇市當地單位的干部職工和院校師生組團來福建非遺展區體驗平潭貝雕制作。“平潭貝雕制作工序有紙上設計、分解、選材、酸炮等幾十道工序……”,在周明講解輔導下,大家紛紛上陣,樂不可支地過了一把客串貝雕藝人的“癮”。
從平潭帶去的貝、螺等原材料,不消數日便供不應求。據周明介紹,現場觀眾有的表示:“下次去平潭參觀,到平潭海灘邊自己找貝殼做貝雕”,有的希望:“能拜師學藝,成為傳承平潭貝雕的一份子。”
“沒想到有這么多人爭先來參觀和體驗貝雕制作,早知道多帶點貝殼去現場讓大家體驗制作。”周明在活動后接受采訪時笑著說。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此次展覽,福建特別創作了具閩疆元素的作品作為禮品贈送給主辦方,包括平潭貝雕《福山福水》和浦城剪紙《福運無疆》。平潭貝雕《福山福水》由蔣心忠與弟子周明緊貼主題,結合福建標志性景點武夷山和永定土樓,精心構思、耗時三天精雕細琢而成。
據蔣心忠介紹,這件作品采用了四五種貝殼原材料,比如用鮑魚殼做成綠樹,黑碟貝做成土樓的屋檐,前景的樹干用青口貝打磨而成。整件作品看起來極具美感:福建土樓在綠樹掩映下,由近及遠排列,巍峨的武夷山在遠處矗立,高低錯落、古樸的土樓建筑與大美武夷山相互映襯,呈現一派恬靜、和諧和安逸。
“這件《福山福水》作品能被省里選中,成為敬贈予新疆的省級禮品,我深感榮幸。”蔣心忠說,此次平潭貝雕亮相新疆非遺展,展示了福建非遺的獨特魅力,也向新疆各族人民展現了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保護成果,作為平潭貝雕非遺項目的省級傳承人,將繼續為平潭貝雕發揚光大繼續努力,不斷前行。
記者手記
老藝人讓貝殼“重生”
在平潭豐富的文化藝術寶藏中,平潭貝雕兼具書畫藝術與雕刻工藝之長,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藝術明珠。
平潭的貝殼應用可追溯至數千年前,代表閩臺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殼丘頭遺址,便是用貝殼堆積起來的。從六七千年前的殼丘頭遺址走來,平潭貝雕經歷過繁榮與蕭條。
創辦于1955年的福建貝雕(平潭)工藝廠是中國第一家貝雕企業。最鼎盛時,平潭貝雕產品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與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平潭貝雕產業的工人達上千人之多。
福建工藝美術家鄭禮闊曾指出,平潭貝雕是福建貝雕的源頭。貝雕從平潭走出,發展到福鼎等地,這足以說明平潭貝雕的歷史性地位。
平潭貝雕制作技法多樣,因材施藝、依勢取形。一個小小貝殼可磨出多層色彩,通過多種技法,還原出許多惟妙惟肖的細節,這給創作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如今,在平潭國際旅游島的開發建設推動下,一代代貝雕匠人繼續堅守,讓平潭貝雕重新煥發生機。
近年來,在實驗區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保護下,平潭貝雕已成為每年廈門文博會和旅博會的“常駐嘉賓”,也多次參加省外城市舉辦的文博會。《亭亭玉立》《水仙》等貝雕作品在“第六屆海峽工藝優秀作品獎”評選中獲得金獎,《漁翁》《伴侶》貝雕作品被福建省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收藏。2019年3月,福建貝雕(平潭)獲批成為省級非遺項目……
近年來,平潭貝雕匠人沖破傳統思路,大膽創新,將木、漆、陶瓷等其他材質與貝藝相結合,注重藝術欣賞和生活實用相結合。通過技法與文化的相互交融,運用貝殼天然的肌理、線條與色彩,形成了代表平潭地區特有的藝術符號,令人嘆服。
新時期,蔣心忠、詹立新、詹勝、周明等一批平潭貝雕匠人繼續求索,創作了一大批創新貝雕作品。其中包括中國傳世名畫貝雕再造、國畫小品貝雕再造、福文化創意掛飾和貝雕傘燈等,這些作品有的與臺灣藝術家合作,融入閩臺元素,極具兩岸藝術美感。(平潭時報記者 陳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