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節,月餅過度包裝再度成為公眾關注話題。《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GB 23350—2021)國家標準于2023年9月1日起實施,對限制食品和化妝品過度包裝提出明確要求。其中,限制月餅過度包裝,在該標準第1號修改單中有明確規定并已于2022年8月15日實施。針對社會各方對標準實施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新華網 9月4日)
小小幾塊的月餅禮盒包裝卻里三層外三層;用能裝下電飯鍋的快遞箱送一支口紅;商品盒里收到的包裝袋數量比產品多,生怕“看起來小家子氣”……有些商家甚至將層層疊疊的包裝與“儀式感”掛鉤,似乎包裝越多、越精美,越能體現產品的價值,越能彰顯消費者和商家的實力與重視。
過度包裝一直飽受詬病卻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面子和從眾問題在作祟,把包裝當成了面子。另一方面商家的逐利行為不斷推出包裝更加豪華的產品供消費者選擇,美其名曰的“包裝嚴實”“避免損壞商品”,也導致過度包裝愈演愈烈。
向過度包裝的“儀式感”喊停,社會需要倡導綠色環保消費。飽含心意的禮物才是最佳的友誼增味劑,可以在“道法”“思政”等課程設置中,引導師生追求儉樸簡單的生活方式,鼓勵節約和環保,提倡讓包裝的厚薄不再和臉面的輕重掛上等號,樹立文明節儉的良好美德,主動向簡約包裝靠攏。結合“生態環境日”、“光盤節”等時間節點,開展創新趣味的活動,讓干部群眾都能夠直接地了解“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形成理念全覆蓋,真正推動“無廢城市”理念走深走實。
向過度包裝的“儀式感”喊停,部門需要落實綠色包裝標準。“徒法不足以自行”,相關監管部門要督促商家落實好新修訂的包裝標準,多些“素顏包裝”,少些“豪華包裝”。鼓勵企業建立健全包裝機制和回收流程,提高可降解包裝的覆蓋范圍,樹立循環利用理念,提高物品包裝的使用效率。對包裝物進行回收再利用,避免簡單地選擇增加外包裝來保證商品的完整性,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包裝廢棄物產生,進一步引導綠色生產和消費。
向過度包裝的“儀式感”喊停,企業還需提升產品自身品質。“打鐵還需自身硬”,講好品牌故事,做大做強產品,企業應當著眼于產品自身軟實力。小米集團的成長,離不開不斷創新提升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日益增長的品牌情感和社會責任。包裝紙包裝不出真正的好品牌,上海老字號“蜂花”38年來始終堅持簡單親民的包裝,產品的高質量讓它在一代又一代的消費者間始終保持良好的口碑。為產品“賦綠”做好品牌布局,通過對品牌價值、定位等進行綜合分析與創新,向消費者傳遞綠色科學理性的消費理念,降低包裝成本的同時,也能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
給過度包裝的商品“瘦身”,摒棄好面子、講排場的消費理念,樹立起簡約適度、綠色環保的文明新風,向過度包裝的“儀式感”喊停,形成全社會共治的良好消費氛圍,讓“綠色消費”入腦入心更入行!(長樂區委文明辦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