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在福安市康厝畬族鄉金斗洋村武術訓練基地,一群孩子正跟著老師練習畬族拳中的八步拳,一招一式打得虎虎生風。愛上畬族拳的,不只是這群暑假里習得不亦樂乎的孩子。在今年5月舉辦的金斗洋畬族傳統武術文化節現場,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外國友人史樂莉看完表演后直呼:“畬族文化太奇特、太有魅力了!”(8月29日東南網)
畬族武術緣何能贏得孩子們和外國友人青睞?“我們對畬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從未止步。”這是金斗洋村黨支部書記鐘團玉的答案。據介紹,金斗洋畬族拳發源于明清時期,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當夜幕降臨,村內家家戶戶都能聽到練拳、對棍的習武聲。上至90多歲的老人,下至12歲左右的孩童,絕大多數都會打畬族拳。
不過,金斗洋畬族拳長期以來秉承“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古訓,拳術的傳承主要以宗族、家庭的形式進行;同時,近些年來,隨著時代變遷,城鎮化進程加快,村里的金斗洋小學撤點并校,很多家庭搬到城里,孩子接觸和學習畬族拳的機會越來越少,加之畬族拳招式復雜,許多孩子覺得枯燥,使得金斗洋畬族傳統武術傳承面臨青黃不接問題。
推進“武術進校園”,無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畬族拳是我們祖祖輩輩留下的財富,不能丟棄。”為此,金斗洋村與康厝中心小學、寧德市民族中學結對,設立畬族武術興趣班;畬族拳傳承人編撰《畬族傳統武術套路教材》,系統梳理畬族傳統武術歷史來源、招式套路;在畬族拳對練中融入體育、舞蹈等元素,優化武術動作。同時,加大對畬族武術的宣傳、推出相關旅游路線、承接學生研學等活動,讓更多孩子有了接觸和學習畬族拳的機會。
中小學校是承載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陣地。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聯合頒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提出,體育課應適量增加武術等內容;2010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出《推廣實施〈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的通知》,提出了“武術進校園”的具體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推進戲曲、傳統體育等進校園。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血脈延續的紐帶和精神力量。“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不得不承認,推進“武術進校園”,師資缺乏是最大瓶頸,這需要政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其實,傳統武術在青少年中并不缺“粉絲”,只是缺乏與傳統武術接觸的機會和精通傳統武術的老師。要引導高校體育專業加強傳統武術教學,讓更多“武教頭”走進中小學校。
同時,積極挖掘民間力量,如特邀畬族拳這樣的武術家做特殊教練、與武術教練館等進行合作,讓他們深入“駐扎”在校園,從而讓更多孩子領略到中華傳統武術的魅力。(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