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南平最突出的特色、最靚麗的底色、最厚重的基色。
今年以來,南平市持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堅決落實“當發展速度、發展項目與生態環境沖突時,寧可速度降下來,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的要求,全面開展“生態體檢”,對可能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要素進行預判、監測、分析,及時準確發現并有效解決生態環境系統風險隱患與存在問題,進一步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丹霞景觀(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通過“生態體檢”,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氣質量排名全省第一,平均達標天數比例達99.7%;主要流域斷面、小流域斷面水質均排名全省第一,其中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主要流域、小流域Ⅰ—Ⅱ類優質水質比例同比分別提升15.7、15.7、3.6個百分點,生態環境狀況持續為“優”。
減污降碳,產業更綠
“公司每年環境監測、污染物排放指標雖然都能達標,但是通過‘體檢’還是發現一些不足,所以我們對廠里的環保治理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今年以來,福建順昌煉石水泥有限公司根據環保部門提供的“藥方”,先后投入1200余萬元對生產車間、生產線與污染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完成大氣污染物綜合治理項目,在改進生產工藝的同時提高了污染治理水平。
“我們建立了‘兩高’項目清單管理制度,今年以來,以化工、鋼鐵、建材、鑄造等排污行業企業為重點,以監控巡查、專項檢查、交叉執法、日常監管、‘雙隨機’抽查等方式對現有和在建企業開展‘生態體檢’,督促采用新標準、新工藝,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和原輔材料替代,堅決淘汰退出一批低效落后產能,提升一批企業綠色發展能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園區體檢”“項目企業體檢”是“生態體檢”的重要體檢內容。一方面,通過“生態體檢”,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企業,堅持剜去腐肉,目前已發現企業生態環境問題700余個,擬立案處罰53家,提請取締關停120家。另一方面,對全市“五個一”等生態優勢產業和“3+4+5”重點產業集群,進一步強化服務指導,引導企業改進污染防治設施,提升企業綠色發展能力。
同時,南平市還對準備入園的企業,建立了嚴格的入園產業項目聯合評估預審機制,進行“入職體檢”。從產業招商引資白名單制度、促進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項目入園負面清單等方面,全面做好企業生態環境污染狀況檢查,在產業準入、項目落地等方面嚴把關口、守好門檻。
防治并舉,環境更優
近日,南平市“金山銀山”平臺發出預警信息,建甌轄區內一處水質監測點的總氮超標導致報警,南平市建甌生態環境執法大隊執法人員及監測人員立即前往現場查看。
“這里設有自動監測點,能實時檢測水質,每四個小時獲取一次數據,快速準確。數據出現異常時,迅速開展處置。”執法人員介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體檢”中,南平市通過建設“金山銀山”平臺,開展“環境質量體檢”,在重點監管區域、企業等設立監控設備終端,開發生態巡查模塊和手機APP程序,對全市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實現跨部門、跨業務、跨系統數據整合、資源共享,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在保衛好一片藍天方面,南平市針對人為空氣污染源,開展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攻堅行動,推進城市揚塵污染“點題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和特殊時段精準管控,落實空氣質量定期會商機制,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創新開展“一元碳匯”,積極拓展“碳匯+”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碳匯開發交易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碧水丹山(陳美中 攝)
在呵護好一汪清水方面,南平市組織工作組和專家,編制“一河一策”,完成新一輪入河排污口排查和小水電站分類整治;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進“減肥降藥”,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編制《南平市“十四五”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規范畜禽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措施,完成全市在養89家鰻魚企業尾水治理和安裝尾水在線監控,完成3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工程項目建設。
在守護好一方凈土方面,南平市以浦城縣列入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試點為契機,開展全市土壤情況“體檢”,全面掌握土壤質量、利用狀況等基礎數據,完成對30個用途變更地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49家礦區(尾礦庫)歷史遺留固體廢物及72家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現場排查及問題整治,全市危廢處置利用率達99%。
除了對空氣、水域、土壤進行“體檢”保護,南平市還開展“突出問題體檢”,成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信訪件整改工作專班,圍繞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的生態環保問題和信訪件,舉一反三,開展“城市揚塵整治”“靜夜守護”“茶山整治”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保護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在違規茶山整治方面,通過治理違法茶山、實施退茶還林、創建生態示范茶園,水土防治效果顯著,水土流失率較全國平均水平低21.54個百分點。
目前,第一輪“中督”問題已完成整改銷號,第二輪“中督”問題已完成整改并申請驗收;兩輪省級督察反饋南平市問題已銷號22項;中央及省上交辦的560件生態環保信訪件均已銷號辦結。
補齊短板,基礎更牢
“這哪里像污水處理廠,明明是公園!”日前,武夷山舉辦全國生態日主題宣傳活動,邀請群眾來到馬場洲污水處理廠零距離感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現場水清魚躍、綠樹婆娑之景,讓參觀人員發出了一致的感慨。
聚焦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開展“短板弱項體檢”是南平市開展“生態體檢”的內容之一。今年以來,南平市通過全面檢視全市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配套建設情況,及時補齊短板弱項。
在城鄉污水設施方面,南平市將今年省上下達的城市污水管網新建改造70公里任務增加至80公里,目前已完成61.39公里新建任務;對全市現有的13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開展提標改造擴容工程,其中3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已完成改造;推進實施90個村莊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項目,目前已開工70個,其中完工22個。
在園區基礎設施方面,編制“一園一策”規劃,已完成省級開發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方案制定;開展園區危險廢物產生量與處置能力匹配情況評估及設施運行情況評估,引導一批垃圾焚燒發電廠、一般固廢處置填埋場項目建設,園區企業一般固廢處置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光澤縣餐廚(生鮮)垃圾處理中心。閩北日報供圖
在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方面,新改建150座生活垃圾分類屋(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置,計劃建設4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目前已建成3座、在建1座,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全域焚燒、零填埋”。
“生態環境保護需持續用力、協同發力、久久為功。我們以全省綠色發展機制創新集成改革試點為契機,以服務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為重點,積極探索實踐,全力推進‘生態體檢’常態化運作,通過深化生態機制體制創新、健全司法保障機制、建立責任落實機制,不斷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南平市將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要求更好地落實到具體工作中,聚焦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目標,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南平建設,努力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優等生”。(閩北日報 記者 林李冰 鄭金富 通訊員 葉麗財)